“我用我自己的努力,为固国安邦尽了一份绵薄之力,这是我最自豪的事情。”我国著名飞航导弹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瑞松如是说。身为多种型号的总设计师、总指挥,黄瑞松在科研的道路上数十年如一日,为飞航导弹事业几乎倾尽一生心血,做出了巨大贡献。
飞航导弹专家黄瑞松院士
黄瑞松能一直执着奋斗在导弹事业上,除靠坚韧的毅力之外,还靠一颗火热的爱国心。爱国,想要祖国更好、更强大,是黄瑞松不断奋斗的力量之源。
小时候,在日本刺刀下求学的经历,使得黄瑞松很早就立志报效国家。之后,他便奔着这个目标一路奋进。这其中也经历了几番波折。13岁时,黄瑞松就去报名当志愿兵,但是因为年龄太小没当成。上高中的时候,他又去报名考飞行员,但是体检未通过。直到1956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来地方招生,成绩优异的他才通过高考实现了自己参军的愿望,并开始接触导弹控制这一行。
做导弹研究,既让黄瑞松感到一丝兴奋,又使他感到些许压力,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科研资料和设备都少得可怜,在这样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做如此前沿的研究显然不是什么容易的事。黄瑞松刻苦学习,潜心钻研,一刻也不敢放松。尽管大学期间,他并没有机会见到实体的导弹,但是,他经过想象、摸索、测算、分析,掌握了许多关于导弹的知识。而后,他又保持了良好的自学习惯,即使在任务最艰巨的时候,一周也会挤出20多个小时进行自学。“不断学习、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勇往直前”是黄瑞松的座右铭。
渐渐地,成长为一名优秀航天人的黄瑞松开始担任导弹研制中的重要角色。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他先后担任了多种海防导弹的主管设计师、主任设计师、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他带领团队承担的最艰巨的一项任务,历时整整25年。
黄瑞松和科研人员在一起
1993年,带领团队攻克过无数技术难关的黄瑞松接到了“强国弹”的任务。任务更重,时间更紧,就算心理素质再过硬,黄瑞松还是感到了压力。压力归压力,黄瑞松接下了这项艰巨的任务。
他和科研人员一起,在荒山野岭里的导弹基地开始了艰苦的研究。他深知,导弹研制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每克服一个困难,攻下一个难关,就会离成功更近一步。动力系统有问题,解决了;发动机有问题,克服了;电路有问题,完善了……一个又一个问题出现,一个又一个问题被解决了。虽然失败也曾令大家感到心灰意冷,但最终,在黄瑞松不断鼓励和带领下,导弹研制队伍迎来了成功的春天。1998年下半年,“强国弹”打靶试验喜报频传,之后,又以超常规的进度、研制成绩和优秀成绩,在1998年完成了定型飞行试验。
一项任务终,一项任务始。摆在黄瑞松面前的,仍是一个接一个的挑战。很快,黄瑞松这个“老兵”遇到了一个“新问题”——颤振问题。为了解决它,黄瑞松与其他专家共同进行多次探讨,尾翼也进行了重新设计。后来,有关专家又提出颤振问题的边界问题,黄瑞松果敢地给出了解决方法。最后,他们一起成功地解决了颤振问题。
黄瑞松院士登高望远
黄瑞松还具有前瞻性的战略眼光。上世纪80年代,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他就认识到了仿真试验在导弹研制中的重要作用。他不辞辛苦奔波宣传,并开始积极组织制订战略和建立仿真系统,现已成功用于导弹试验中,为我国导弹研制节约了大量时间,省下了大笔经费。
如今的黄瑞松,虽已退居二线,但仍时刻关心祖国的航天事业,并发挥着自己的余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