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有一种偏见,认为夏季不宜吃汤药,问其缘由,有人说,夏季慢性病的症状有所缓解,比如慢阻肺不那么憋气啦、糖尿病血糖也没那么高啦,高血压也没那么高啦,等等;也有人说夏季温度高,吃中药会上火;另有一部分人嫌夏天熬药太麻烦。的确,就凭这些理由,谁还愿意吃苦苦的汤药呢。然而,今天药师针对上述三种看法一一解答,意在告诉大家不要因为这些片面的认识,错过夏季中医养生的好时机。
误区一、夏季慢性病的症状减轻而不服用汤药
四季轮回,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体阴阳如果顺应自然这样的周期变化,身体就能条达舒畅,为了平衡人体阴阳,早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三伏贴便是利用气候变换,选取一年中阳气最盛的季节来进行冬病夏治的一种外用治疗方法。同理,夏季吃中药也能达到冬病夏治的效果。比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简称慢阻肺,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病死率较高,该病受季节影响较大,秋冬季天气寒凉,病情易反复发作、加重,而在夏季温热的气候里,患者的咳嗽、 咳痰、胸闷或活动后气喘等症状都会减轻,中医认为稳定期慢阻肺多属于虚证,所以针对这类患者可以借夏季的气候,通过培补的方法,改善患者的气虚、阳虚的体质,使慢阻肺这样的“冬病” 的发作次数减少,病情减轻。清代名方《补阳还五汤》,以大量补气药黄芪与少量活血药相配,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现代研究证明补阳还五汤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症状、肺功能均有一定改善作用。
误区二、夏季吃中药会上火而不服用汤药
持有“夏季温度高,吃中药会上火”观点的人,主要还是对中药知之甚少。中药品种中不仅有补益药,也有清热药、解表药、祛湿药等等,并且每一味中药,都具有自己的四气五味,四气指药物的寒、热、温、凉,五味指药物的酸、苦、甘、辛、咸。比如我们熟知的菊花,性味甘、苦,微寒,有散风清热,清热解毒的功效,又如胖大海,性味甘寒,具有清热润肺,利咽开音,润肠通便的功效,这些都是夏季常用中药,都有清热的作用。中医治疗讲究辩证论治,结合病情的寒热虚实,进行药物选择和组方配伍。以夏季最受欢迎的酸梅汤而言,就是由中药组成的方剂经熬制而成,其组分包括生津止渴的乌梅,消积化食的陈皮、山楂,调和脾胃的甘草等等,成为夏季解暑开胃的佳品。
误区三、夏天熬药太麻烦而不服用汤药
如果我们明白了冬病夏治的好处,还嫌夏季炎热,熬汤药麻烦而放弃服用中药汤剂,那么相比于身体的健康而言,不是因小失大吗! 加之,现在各医院有丰富的中药服务,自己不想煎煮,可以选择医院代煎,医院煎药机可实现先煎、后下,完全机器自动化煎煮、搅拌、压缩、高温消毒、包装,煎煮的汤药不亚于自煎药的质量,可放心服用。
中药配方颗粒为不愿自己煎药的患者提供了更便捷的服务,不仅不用煎煮,全智能化设备10分钟就调配好一幅幅中药,让我们就像冲咖啡一样服用,并且可携带也很方便。
在认清“夏季不宜吃汤药”的三个误区后,给如下三点服用汤药的建议:
-
代煎汤剂务必加热后服用:一般情况下,咱们的代煎中药汤剂从医院取回家后冰箱冷藏,服用时通常是提前半小时从冰箱中拿出来,剪开塑料真空包装,将药液倒到小碗里,放微波炉加温热后服用。夏季炎热,不要贪凉服用冷藏的低温汤药。尤其对于一些脾胃功能不好的患者,直接服用冷藏后的中药药液,会加重胃的不适症状;
-
注意服药时间:健胃消食类、滋补类汤剂宜饭前半小时服用;清热解毒类、活血化瘀类建议饭后半小时服用;安神类、润肠通便类建议睡前服用;
-
饮食禁忌:在服用中药期间,忌浓茶,忌食生冷、辛辣等有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影响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