铀是核工业的"下锅米",生产核燃料,就是使用合适的萃取剂把铀矿石中含量仅为0.72%的铀﹣235分离出来。可以说,合适的萃取剂是形成高浓度铀的"钥匙"。
为找到这把"钥匙",一位有机化学家临危受命,在"国家的需要就是自己的责任"强烈理想信念支撑下,他毅然转变研究方向,参与组建并领导了核燃料萃取剂研究组,解决了原子弹试验过程中这道重要难题。他就是中国萃取剂化学研究的开创者、著名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袁承业。
作为"中国萃取剂化学之父",袁承业穷毕生精力,为中国的核事业和工业发展,全心倾注了智慧和精力。直到九十高龄,他仍在为我国战略资源﹣﹣锂的提取、回收和利用,殚精竭虑。"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责任!"这是他一生的格言。
袁承业出生于浙江省上虞县小越镇。父亲袁开基毕业于金陵大学,是一名有机化学家。为儿子起名"承业",就是希望他能够"子承父业"。
家里都是化学书籍,培养起了袁承业对化学的兴趣。战乱中,他随母亲逃难辗转川、桂、粤等省份,困难时只能摆地摊卖衣物。尽管度日艰难,但父母依然坚持让袁承业接受教育,他先后在七所中学、两个补习班读书。 袁承业在学习上特别争强好胜,考试只要没有得到满分,就要坚持重考。
1948年,从国立药学专科学校毕业后,袁承业在上海人民制药一厂任技术员。1951年7月,他作为建国后首批公派留学生,赴莫斯科全苏药物化学研究所攻读研究生。当时,他一点俄语都不懂,在去莫斯科的火车上刚开始学字母。靠着一位苏联老太太每天辅导几个小时俄语,他开始了在苏联的学习和工作◇并于1955年9月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论文答辩,获得苏联科学副博士学位。
他常对青年科学家说:"没有兴趣是做不好研究的,但个人兴趣必须服从国家的需要。"他以钢铁英雄保尔·柯察金的名言激励年轻人:"作为科学家,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也应该问问自己,我这一辈子为国家做了哪些有用的贡献。"
牛胜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