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阜南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 盛晓敏
对于因严重疾病卧床的患者而言,血栓是常见的并发症,因重症患者受疾病影响需要长时间保持卧床休息,减少了活动量,减缓了血液在体内的循环速度,血栓发生风险明显增加。**血栓生成的主要原因是血液在机体中某些部位滞留,造成血液成分凝结进而生成血栓。**对于重症卧床患者而言,因长期卧床,下肢特别是脚踝部位的血液回流受阻,故而易生成血栓。若血栓脱落经血液循环进入肺部,就可造成肺栓塞,病情严重者会危及生命。
血栓的发生原因
1、活动量较少
当患者长时间卧床,且活动量明显减少时,会造成血流速度变慢,增加了血栓的发生风险。血流速度过慢会导致血液中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出现凝集,进而增加血栓发生风险。
2、长时间处于同一姿势
重症卧床患者可能长时间维持同一体位,这种情况会导致患者局部肢体发生血液回流受阻和不同程度的缺血,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等疾病。
3、机械损伤
如患者瘫痪后会伴有神经功能障碍症状,使患者不能对其肢体的运动和感觉进行有效控制,进而造成下肢肌肉协助静脉血液回流的功能减弱,导致血液瘀滞在静脉中,增加血栓发生风险。
4、血液成分变化
重症卧床患者血液成分会出现明显变化,如红细胞增加、血小板增加、血液中凝血因子增加等,多种因素均可造成血液高凝,增加血栓发生率。
5、血管壁变化
受某些疾病或病理状态的影响,患者血管壁会出现明显变化,这种变化会造成管壁不光滑,形成斑块,在斑块形成部位其血流动力学会出现明显变化,随之引发血液小漩涡、红细胞在斑块形成部位堆积,并形成血栓。
预防血栓的措施
1、早期活动与物理治疗
脚踝泵运动是一种简单有效的预防血栓的运动方式。通过脚踝的主动运动,可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降低血栓的形成风险。具体操作方法为:患者平躺在床上,用力勾脚尖,然后放松,重复此动作10~15次,每天进行多次。
被动肢体运动是指通过外力帮助患者进行肢体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被动肢体运动可以由医护人员或家属完成。具体操作方法为:轻轻按摩患者的肢体,从肢体末端向心脏方向按摩,每次按摩10~15分钟,每天进行多次。
2、药物治疗
抗凝药物是通过抑制血液凝固来预防血栓形成的药物。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肝素等。抗血小板药物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来预防血栓形成的药物。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的使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因为药物使用不当会增加出血的风险。
3、个性化护理与监测
监测肢体肿胀和疼痛是预防血栓的重要措施之一。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都应重点关注患者的肢体肿胀情况和疼痛程度,以便发现异常时及时处理。定期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有助于及时发现和处理血栓的风险。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PT(凝血酶原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如果发现凝血功能异常,应及时调整药物治疗。
4、饮食计划
重症患者卧床期间,患者应保持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如小米粥、南瓜粥等,避免高脂、高糖的食物,如炸鸡、蛋糕等。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也有助于预防血栓。
5、心理护理
卧床期间,家属应多与患者沟通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通过看书、听音乐等方法使患者心情平静,避免过度焦虑、紧张,因为不良情绪可能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6、健康宣教
在住院期间,医生和护士会向患者家属普及重症疾病相关知识,介绍重症患者发生血栓的风险性及危险性。这些知识很重要,家属应认真学习,以便更全面地了解疾病,督促患者积极配合护理工作。家属还要鼓励患者多喝水,摄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使血液黏稠度降低。劝导患者不可吸烟、饮酒,防止尼古丁对血管造成刺激出现静脉收缩。对于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患者而言,原发疾病的治疗同样重要。保持大便通畅,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防止过度用力排便造成血栓脱落。术后还需做好基础护理工作,配合护士给患者排痰、翻身等。在医生允许下鼓励患者尽早活动,避免发生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情况。
7、保护静脉血管
保护患者下肢静脉血管,可避免因内膜下胶原纤维暴露,促使血小板附着释放组织活酶进而形成静脉血栓。因此需要对静脉反复穿刺时,患者和家属可以记住大致部位,并提醒护士不要对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如局部发生静脉炎需选择新静脉通路。一般情况优先选择上肢穿刺。
总而言之,积极有效预防重症卧床患者血栓发生十分重要,医护人员需对患者的病情予以密切观察和监测,并选择合适的方法预防和降低血栓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