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虫创意)
寂静夜里,是哪里传出“咯吱咯吱”的声响?清晨醒来,为何双颊咬肌酸痛,无法张口?朗朗白日,怎么总是感觉疲惫、想睡觉?这可能是夜间磨牙症在作祟!
据调查,患有夜间磨牙症的人群占比可达到约20%,这意味着大约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患此病。在大学的每一个宿舍里,都可能有人在夜里磨牙!
夜间磨牙症根据症状轻重可分为两种,非破坏型夜间磨牙症仅发生在磨牙,对于牙齿、下颌肌肉、关节的损害较轻或无损害,而破坏型夜间磨牙症的危害不仅仅是产生噪音,影响他人休息。破坏型夜间磨牙症不仅会导致牙齿磨损和松动、昂贵的牙齿修复材料脱落、咬肌疼痛和肥大、颞下颌关节紊乱等等,还会在睡眠中伴随全身肢体的运动,与夜间觉醒和白天困倦关系匪浅。
人们对夜间磨牙症早有认识,我国最早在《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中便有记载,在红楼梦中也有晴雯夜间磨牙的描述。早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便有论文对夜间磨牙症进行分析。最开始,人们曾根据牙齿是否磨损来判断是否存在磨牙症。但不磨牙的人群也可能因口腔卫生习惯、饮食类型的不同或患有胃酸反流等疾病而导致牙齿磨损。对于夜间磨牙症的确诊,主要依靠患者以及旁人对其在夜间磨牙症状的记述。
在1961年,Ramfjord提出夜间磨牙症主要是由牙齿咬合不齐引起。随后,有研究表明,通过牙齿矫正可以减少夜间磨牙症的发生。但其他人更进一步的研究发现,Ramfjord的研究方法存在缺陷。其他研究结果显示,牙齿矫正与夜间磨牙症的改善相关性不大,而且在有无牙齿咬合问题的两类人群中,患有夜间磨牙症的人群比例接近。这说明牙齿咬合问题并不是唯一或最主要的病因。此外,在当时,人们对于夜间磨牙症的认识是一种与睡眠相关的运动障碍,认为此症对于患者的睡眠没有影响。
随着检测手段的不断革新,脑电图分析大脑状态越发准确有效,这一技术也被应用于夜间磨牙症的研究。但首先,让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睡眠。睡眠分为非快速动眼期(NREM)和快速动眼期(REM)。NREM分为入睡期、浅睡期和深睡期。在每一个睡眠周期中,人们会依次经历NREM中的入睡期、浅睡期、深睡期、浅睡期、深睡期和REM。每一个周期中的REM都长于上一个周期,深睡期短于上一个周期。
实验研究发现,夜间磨牙症主要发生于NREM中的浅睡期,此外有约10%发生在REM期。在浅睡期中存在着被称作睡眠微觉醒期的阶段,此时心率上升、肌张力升高、大脑活动增强。而在REM时也有代谢增强、心率上升、大脑活跃的变化,并且此时抗引力肌张力与脊柱H反射下降,可能导致了防止咀嚼产生损伤的本体感觉和下颌张开反射下降。再考虑到夜间磨牙症常伴随肢体运动、睡眠质量差等症状,夜间磨牙症的秘密很可能就藏在中枢神经系统之中。
在对夜间磨牙症患者使用中枢化学物相关药物的实验中,人们发现左旋多巴、可乐定对夜间磨牙症有治疗作用。并且夜间磨牙症患者尿液中儿茶酚胺也有升高的情况。随着更多药物实验的进行,研究发现服用1mg氯硝西泮,一类苯二氮卓类药物,通过结合GABA受体来增强GABA对神经兴奋性的抑制的药物,可使夜间磨牙症的发生率降低40%,而使用氟西汀等5-HT再摄取抑制物可加重夜间磨牙症。这些实验表明多巴胺能、血清素能、肾上腺素能系统参与了夜间磨牙症的发生。
据此,中枢化学物被认为与夜间磨牙症高度相关。最新假说还考虑了心率上升的因素,认为夜间磨牙症是中枢与自主神经系统在睡眠期间对口腔下颌活动产生影响的结果。
许多研究也提示了一些其他可能的有关因素,如压力和心理状况,但根据相关研究,这种关联只适用于夜间磨牙症的某一种亚型群体,这些人表现出更加焦虑、带有攻击性和过度活跃的特点。再如,有研究表明夜间磨牙症患者夜间吞咽动作频率少于对照组,并且夜间磨牙多发生于仰卧位,假说认为其与气道通畅和口咽润滑有关,但相关证据不足。
考虑到夜间磨牙症的一些机制不仅仅产生了磨牙的效应,神经系统对睡眠阶段和肢体运动反射,如脊柱H反射也具有较大的影响,其最新定义为夜间磨牙症是一种睡眠障碍,而非从前的睡眠相关的运动障碍。
目前对于夜间磨牙症的完整病理机制尚无定论。对于治疗手段,在药物方面,各种药物对于患者的疗效有限、持续时间短、个体差异大,并且由于尚无长期用药的实验数据,其长期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不可保证,**一般仅用于严重夜间磨牙症的短期缓解。**并且由于药物基本均为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副作用可能较大,如可乐定会引起次日清晨低血压等,使用时应谨慎并关注其药物禁忌症。临床常用佩戴牙齿矫正护具来治疗,但其通常仅产生防止牙齿直接挤压和摩擦的作用,对于改善肌肉和颞下颌关节的症状无效。此外,根据研究约有20%的患者使用矫正护具后咬肌张力反而升高,导致病情加重。针对主要表现为颞下颌关节紊乱的夜间磨牙症患者的电刺激疗法正在研究中,目前已经可以在口腔矫正过程中使用电刺激疗法辅助麻醉和放松肌肉,单独使用移植性电刺激装置通过缓解疼痛、改善肌肉收缩来治疗夜间磨牙症的前景广阔。目前来看,对于夜间磨牙症,如存在咬合问题,可进行矫正治疗,排除咬合问题后,消除其可能存在的诱因较为重要,主要通过行为认知疗法治疗心理因素,辅以补充维生素B1等神经营养药物治疗神经因素,严重者考虑使用苯二氮卓类等药物。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作者:简单说科普团队
审核:吴丽文 湖南省儿童医院主任医师 / 雷蕾 中南大学象牙口腔医院正畸科 副主任医师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LobbezooF, Ahlberg J, Glaros AG, Kato T, Koyano K, Lavigne GJ, de Leeuw R, ManfrediniD, Svensson P, Winocur E. Bruxism defined and graded: an internationalconsensus. J Oral Rehabil. 2013 Jan;40(1):2-4. doi: 10.1111/joor.12011. Epub2012 Nov 4. PMID: 23121262.
[2] BeddisH, Pemberton M, Davies S. Sleep bruxism: an overview for clinicians. Br Dent J.2018 Sep 28;225(6):497-501. doi: 10.1038/sj.bdj.2018.757. Epub 2018 Sep 21.PMID: 30237554.
[3] de laHoz-Aizpurua JL, Díaz-Alonso E, LaTouche-Arbizu R, Mesa-Jiménez J. Sleepbruxism. Conceptual review and update. Med Oral Patol Oral Cir Bucal. 2011 Mar1;16(2):e231-8. doi: 10.4317/medoral.16.e231. PMID: 21196839.
[4] BulandaS, Ilczuk-Rypuła D, Nitecka-Buchta A, Nowak Z, Baron S, Postek-Stefańska L.Sleep Bruxism in Children: Etiolog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A LiteratureReview.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21 Sep 10;18(18):9544. doi:10.3390/ijerph18189544. PMID: 34574467; PMCID: PMC8471284.
[5] WrubleMK, Lumley MA, McGlynn FD. Sleep-related bruxism and sleep variables: acritical review. J Craniomandib Disord. 1989 Summer;3(3):152-8. PMID: 2700989.
[6] WareJC, Rugh JD. Destructive bruxism: sleep stage relationship. Sleep. 1988Apr;11(2):172-81. doi: 10.1093/sleep/11.2.172. PMID: 3381058.
[7] Kato Y,Nakagawa H, Inaba A, Bandoh S, Takamatsu T, Kowashi Y, Kato H. [Clinical studyof bruxism. Comparison of muscle activity during sleep between patientsconscious of bruxism and those not conscious of the condition]. Nihon ShishubyoGakkai Kaishi. 1989 Dec;31(4):1138-45. Japanese. doi: 10.2329/perio.31.1138.PMID: 2489548.
[8] LavigneGJ, Khoury S, Abe S, Yamaguchi T, Raphael K. Bruxism physiology and pathology:an overview for clinicians. J Oral Rehabil. 2008 Jul;35(7):476-94. doi:10.1111/j.1365-2842.2008.01881.x. PMID: 18557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