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来补充一个背景知识:一般情况下,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统称为“癌”,而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统称为“肉瘤”。也就是说,“癌”和“肉瘤”都属于恶性肿瘤,只是组织来源不同。
由于“癌”比“肉瘤”更常见,因此多数人对“癌”这个词更为熟悉。医学专业人士有时也会为了使大众更容易理解,把“肉瘤”通俗地解释为“癌”,如“骨肉瘤”解释为“骨癌”,但事实上在医学专业领域,并不存在“骨癌”这个词。
今天我们就假设这里的“癌细胞”包括所有恶性肿瘤细胞,而不仅仅是上皮细胞来源的癌细胞。面对这个脑洞,我们首先要讨论一下:这个生物体可以怎么形成?
癌变,可能是怎么一回事?
假如,这个生命体本来完全正常,可以是一只小猫,甚至是一个人。
然后有一天,这个生命体特别倒霉,体内所有细胞全都癌变了,它就变成了一个“全身都由癌细胞构成的生命体”。
为什么会这样!你就姑且认为这个生命体被“癌丧尸”咬了吧……
在这里,我们要先明白一个概念:肿瘤(无论是良性还是恶性)起源于正常组织,就像丧尸起源于正常人一样。
那么这个“癌丧尸”可能是谁呢?真实世界里的癌变到底为什么会发生?
癌症的起因虽然经过长期研究,但至今仍未得到彻底解决。通常认为,正常细胞转化为肿瘤细胞是一个历经很多年的复杂的、多步骤的过程。
因此,今天我们所假设的,咬一口就会立刻癌变的“癌丧尸”,其实并不存在。
当然,就像很多想象出来的形象一样,它还是可以有原型的。
很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对于癌变过程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假说:
有的学者强调外在环境的作用,包括物理因素如X射线,化学因素如某些亚硝胺基致癌物,或生物因素,如我们熟知的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在没有疾病遗传倾向的人群中,大部分肿瘤都由外在因素引起,而且人们患癌的风险性主要取决于接触致癌物质的效力和剂量。
**但是在相同的环境下,每个人患癌症的概率不尽相同。这是因为遗传因素使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更易患癌症。**因此,有的科学研究专注于调查内因,认为是人体自身的遗传物质结构或调控功能发生异常,造成了正常细胞的癌变。
目前认为,癌症虽然不是遗传性疾病,但从癌症的家族史到细胞、分子水平的研究,都支持癌症具有遗传倾向,与遗传有一定关系。几乎所有种类的癌细胞中,都能观察到正常细胞没有的遗传失调。
总之,原本正常的细胞,在受到以上这些因素的刺激后,就会发生癌变。
癌变开始……先从显微镜里看看
言归正传,那么这个“突然全身的细胞都癌变了”的生物体,会是什么样的呢?
事实上,在真实的医疗工作中,无论是我们熟知的超声还是CT,都只能做一个初步的大致判断,只有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癌细胞,才能最终确诊癌症,进行后续的治疗。
那么这张图里,红色圈中的癌变腺体与蓝色圈中的正常腺体有什么区别呢?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癌变腺体中的细胞核(深染)变大,而且细胞排列更为拥挤。
由于这些癌变的细胞还比较局限,没有突破原有腺体的范围,所以我们称之为“原位癌”。
在细胞发生癌变的最初,我们虽然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发生了变化,但在宏观上很难发现什么异常。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小结论:我们所假设的这个全身都由癌细胞构成的生命体,在诞生的那一刻,其实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同,尽管在显微镜下,它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其实除了肉眼上看起来没有什么不同,这样“癌变之初”的器官,在功能上也没有太大异常,这也是为什么医生提倡要多进行科学的健康体检。
在出现症状之前,通过健康体检能及早地发现问题所在,把癌变的细胞扼杀在摇篮里,更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
在这里我们必须划重点:当家里的老人以“我没什么不舒服,为什么要去医院”为由,拒绝进行健康体检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勇敢地指出,这样的想法是危险的!
言归正传:那么如果我们不加干预,这个癌变的生命体随后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这就要从癌细胞的特性说起了。
从机制上讲,癌细胞侵袭能力的获得,首先源于上皮-间质转化(EMT)与细胞间连接结构的丧失。
在肿瘤转移过程中,正常细胞彼此之间的连接被破坏,细胞与基质之间的粘附力降低,并获得了运动、浸润和转移的能力,在形态上也有所体现,变为成纤维细胞样的间充质细胞。
正因为癌细胞之间的粘附力比正常细胞要低很多,有人说:如果一个生物体全部都由癌细胞构成,这个生物体会是一团随时在“掉细胞”的烂肉。笔者想象了一下这个画面,大概跟《千与千寻》中洗澡前的河神差不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