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牛奶,你真的会挑吗?

李雷
中科院生物学博士。擅长生物、医学、健康。年更新近300图文
收藏

“每天一杯奶,强壮中国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牛奶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牛奶对于人体发育,人体健康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喝牛奶会不会上火,喝牛奶上火吗,夏天喝牛奶上火吗

但是,面对超市琳琅满目的牛奶产品,估计很多时候都会犯怵,选哪个牛奶好呢?

有人看价格,贵就好;有人看产地,喜欢有草原的地方;有人则是干脆看包装符合自己审美。

其实,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成分。

当然,牛奶那么多成分,估计很多人一看就懒得去关注了,其实没关系,最需要关注的就是两个内容:蛋白质和脂肪。这俩基本是决定牛奶品质的核心因素。

不过,自己曾经也像大部分人一样盲目选牛奶,还有两个内容个人觉得容易被忽视,那就是:忽视牛奶的产品线和保质期。

不过,自己曾经也像大部分人一样盲目选牛奶,还有两个内容个人觉得容易被忽视,那就是:忽视牛奶的产品线和保质期。

第一个问题:牛奶的产品线

记得之前看过一个很火的关于国内奶制品的问题,当时很多网友现身说法,从很多方面给出了一系列原因,并特地推荐了很多有特色的好评度的品牌,犹记得最受推荐的是新疆和云南的牛奶。新疆太远不熟,但是身在云南,这不是正好算是地方优势嘛,于是我就特地去楼下的超市买了本地牛奶。然而,喝完之后,感觉并没有传说的那么好喝。

后来仔细研究了下,原来别人喝的和我喝的不是同一款,很多人提到的好喝的牛奶,本身不只是品牌,更重要的是品牌下的具体某一个产品。

而其实同一个品牌旗下有不同的产品线,各自有各自的目标群体,其中的牛奶自然存在差异。

以大家熟悉的牛奶中的蛋白质含量为例,这个是被认为是牛奶中影响风味的最主要因素,而影响牛奶中蛋白的核心因素在于:奶牛、饲料和产地。

结果就是,同一品牌的不同产品线由于选择了不同的奶牛、不同的饲料以及不同的饲喂环境,蛋白含量差异较大。

随手去某东搜索一下,刚好可以看到每一个产品的蛋白含量,大体上总结一下蒙牛同一品牌下的不同产品线中蛋白含量如下:

可见不同产品线其实差异很大的,蛋白含量最高的3.8,最低的3.0,按比例这要高出了26%。

当然,除了蛋白质,脂肪也是牛奶口感的重要来源,大家说的“奶香味儿”、“奶皮”,就是来自脂肪。传说中的水牛奶口感好,看看脂肪含量就知道了(提醒的是,长期喝很可能会上火,以及部分人不喜欢乳脂,所以会有低脂或脱脂的牛奶存在)。

同样还是续接上面表格中用的蒙牛几款产品(主要是我懒),结果如下:

可见乳脂水平同样存在差异,像特仑苏有机可以高达4.6,而每日鲜语是3.9,当时意外的是新养道,我后来才发现,原来低脂的(汗~~~)。不过为了省事,就懒得找其他的了。这还是蒙牛一家的产品线,如果把其他的奶企加上去,估计很多人会选择的都崩溃了。

所以个人后来去买了云南当地牛奶中最贵的那一款,感觉味道的确要比之前尝试的要好一些。

第二个问题:保质期

很多时候,人们会把保质期和牛奶的品质等同,其实这是个很大的bug。因为,保质期的概念更多的是保障在最后日期前相关有害成分不超标。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保质期内的风味都是一样的。事实上,在之前已经感受到过,就是保质期很长的牛奶,尤其是国外进口那种保质期半年左右的牛奶,如果运输时间消耗太久的话,其实味道就感觉大打折扣了,当然比较新鲜的或者乳脂含量高的味道还好,,相反,国内那些保质期较短的牛奶,尤其是巴氏奶,味道那是相当的好。

后来发现,我遇到的问题,其实早有人研究过了,比如下面这个内容是来自一篇论文[1],研究的是不同包装和灭菌方式的牛奶保质期和酸度变化比较。

1.常见的牛奶保质期如下(根据包装、储存条件进行分类)

2.而对这些牛奶中影响风味的酸度来研究,可以看到随着时间的推进,牛奶中的酸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图源[1])

究其原因,在于牛奶中存在微生物,无论常规的巴氏杀菌还是瞬间超高温杀菌都并不能彻底杀灭微生物,于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牛奶中的细菌开始繁殖,这些均会把乳糖转换成为乳酸,进一步影响牛奶的品质和风味。

因此,从保质期的角度,其实,保质期越短的牛奶,风味反而会越好。而即便是同一个保质期内,生产时间越新越好,毕竟微生物的繁殖是随着时间不断扩大的。

最后说一些额外的话,就是关于蛋白质及其国标。

每隔一段时间,

总会有关于国标的讨论。每次想出来说两句,但是又退缩了,毕竟和大众唱反调是不合理的。

但是,我还是说一下,当年,牛奶国标调整,是为了奶农。

三聚氰胺事件可以说使得当时的国内奶业遭遇重创,国际乳业巨头也纷纷杀入中国。

然而,为什么会有三聚氰胺呢?

真正的原因在于,当年国产牛奶的水平参差不齐。

当年的牛奶蛋白质标准是2.95,然而我们的牛奶有多少能达标呢?

据农业部调查[2],2007年和2008年夏季,北方一些省份生乳蛋白质含量低于2.95克/100克的比例分别达75%和90%;某乳品企业6月份西北、中南、东北等三个区收购生乳蛋白质含量低于2.95克/100克的比例分别达75.8%、33.8%和24.9%。

可以看出,全国大部分的奶源都难以达到国标,根本原因在于自然条件不够,导致奶牛养殖水平与国外差太远。

据我了解,当年就有不少农户因为这些事情倒牛奶甚至最后宰杀奶牛。

可以说,牛奶国标的调整,事实上是迫于现实中的无奈才做的。

不过,近些年来,随着奶牛规模化养殖的推动,以及鲜奶加工工艺的提升,国内奶源的水平已经开始逐步提升了,就比如我上面自己查询的数据,可以看出,每一款市面上售卖的牛奶,都超过了2.8的标准,甚至还超过了旧国标的2.95。

其实,从商业的角度,大企业希望标准越高越好,并不会拉低国标,甚至会超过国标来凸显优势,而小企业没有那么多钱和精力去投入研发,所以会比较困难。

所以现在牛奶的标准虽然维持着,但是事实上很多企业已经推出更高水平的牛奶,就比如前段时间的某联盟推出了3.0的新联盟标准,就是这个原因。

参考资料:

[1]靖羽萌.不同包装和灭菌方式的牛奶保质期和酸度变化比较[J].中国新通信,2019,21(02):243-244.

[2]解答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二)[J].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业),2010(09):15-17.

评论
科普633c2bb156eb9
进士级
已阅
2024-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