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下中医国潮之风渐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迷上传统养生项目,冬病夏治话题也频频登上网络热搜。7月15日是今年初伏的第一天,正是贴三伏贴、冬病夏治的好时机。三伏是一年中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时节,如果大家能利用好这段时间好好调理,就能养好身体,预防疾病。
明明是冬病 为啥要夏治
冬病夏治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理论发展而来的中医养生治病思想。冬病夏治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
冬为阴,夏为阳,“冬病”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易加重的虚寒性疾病,由于人体阳气不足,又值冬季外界气候阴盛阳衰,以致正气不能祛邪于外,或重感阴寒之邪,造成一些慢性疾病如哮症、喘症、慢性泄泻、关节冷痛、怕冷、体虚易感等反复发作或加重。“夏治”是指在夏季三伏时令,自然界和人体阳气最旺之时,通过温补阳气、散寒祛邪、活血通络等措施,达到治疗或预防“冬病”的目的。冬病夏治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是中药穴位贴敷疗法。
三伏天在小暑和处暑之间(公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亦指天气太热,宜伏不宜动。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最潮湿的时段,这个时候人体皮肤毛孔打开,经络气血流通。一般建议每年的初伏、中伏、末伏期间各贴一次三伏贴,中间间隔10天左右,总共贴敷3次即可。
三伏贴对症的三类疾病
三伏贴是集腧穴、经络、中药学理论于一体的疗法,指在三伏时令以中药直接贴敷于穴位,经中药对穴位产生微面积化学性、热性刺激,达到治病、防病的效果。
三伏贴广泛运用于呼吸、消化、运动系统疾病的防治,给予相应的处方贴敷。这些疾病须由中医辨证论治,诊断出确实属于中医“阳虚体质”的“寒”性特征,才能运用冬病夏治的方法治疗。如一名患者虽然得了慢性支气管炎,但表现为黄痰、咽痛、便秘等“热”象,体质属于“热性体质”,就不能称之为“冬病”,也不宜“夏治”。
敷三伏贴的注意事项
如何贴敷三伏贴,也有一定的讲究。
一是,贴敷时间宜在白天,一般成人贴敷1-2小时,儿童0.5-1小时。根据个体差异,贴敷时间也可适当调整,尽量保持贴敷处的干燥。
二是,贴敷后局部皮肤微红或有色素沉着、轻度瘙痒均为正常反应。贴敷后皮肤局部出现刺痒、灼热、疼痛感觉时,应立即取下药膏,清除局部残余药物,禁止抓挠,不宜擅自涂抹药物,一般可自愈。如起泡,小则自行吸收,大则请医生采用无菌针具刺破。刺破后出现的创面要进行保护,禁忌抓挠,避免感染。
三是,贴药当天忌游泳及洗冷水澡,禁食生冷、油腻、辛辣食物,慎食海鲜、羊肉、蘑菇等发物,不要对着空调的冷风吹。
四是,三伏贴不是治疗慢性病的特效药,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治疗。需要长期服药的慢性病患者,不要盲目减药、停药。
五是,有严重心、肝、肾、脑疾病患者,恶性肿瘤患者,严重糖尿病患者,严重过敏体质者,皮肤长疱或有破损者,以及处于疾病发作期(如发热、正在咳喘等)的患者禁用三伏贴。
六是,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正处经期且月经量多者、外感发热和阴虚内热等发热患者,以及2岁以下的婴幼儿不宜贴敷三伏贴。
延伸阅读:三伏灸常用穴位和作用
除了敷三伏贴,很多人也热衷通过艾灸的方法达到治病和养生的目的。三伏灸常用穴位和作用有以下几个:
①足三里穴 在小腿前外侧,膝盖骨下三寸、胫骨外线旁开一指的位置,具有调理脾胃、通经活络、祛风化湿、扶正祛邪的功效。
②神阙穴 在脐部中央,具有培元固本、回阳救脱、和胃理肠的功效,对腹痛、久泻、虚脱、水肿等病症有防治作用。
③关元穴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四指,具有培肾固本、调气回阳的功效,对遗尿、小便不利、疝气、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等疾病有防治作用。
④气海穴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具有益气助阳、调经固经的功效,对腹痛、泄泻,遗尿、闭经、痛经等病症有比较好的防治作用。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医科主任中医师 冯崇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