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把课堂搬进田间地头——河南农业大学科技小院12年成长记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原创

61公里!这是从河南农业大学龙子湖校区到新乡县朗公庙镇杨街科技小院的距离。

6月1日的清晨,8点不到,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叶优良教授已行驶在路上,他已记不清这是第多少次出发到科技小院。

不到9点,河南农大资源与环境学院的30多名本、硕毕业生,已早早来到了离杨街科技小院不远的心连心农业高效示范园区试验田里,一场特殊而富有意义的毕业照拍摄正在进行。

他们手中没有鲜花礼物,而是自家试验田里自制的一束束“麦穗花束”;没有精致的妆容,而是一张张洋溢着青春气息,被日复一日田间劳作晒得黝黑的笑脸;他们三五成群,或合照,或单拍、比爱心、摆姿势,把最美的画面定格在瞬间,一片片沉甸甸金黄的麦田,随着欢声笑语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

2012年开始,河南农业大学叶优良教授在河南省禹州市顺店镇康城村创立了河南省第一个“科技小院”,到现在全省科技小院遍地开花,12年的实践探索,在科技小院里,一批批农大学生走出“象牙塔”,踏入“泥土地”,奏响“富农曲”,证明了“科技小院”内在的不竭原动力。

立足乡村为农作物“开药方”

一个院落、几间房子,是科技小院的“标配”。规模虽小,但发挥着服务“三农”、振兴乡村的巨大作用。科技小院不仅蕴藏着科技创新的巨大能量,也是乡村振兴孕育“兴农”的“科研站”。

科技小院的建设,河南农业大学一直走在前列。2022年,科技小院发展迎来政策利好:教育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中国科协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支持建设一批科技小院的通知》,确定对68个单位的780个科技小院予以支持建设。其中,河南29个科技小院在列,河南农业大学牵头24个,是河南省唯一获批的高校。

一个科技小院一般由2-3名硕士研究生、3-5名本科毕业实习生组成。农大研究生除了寒假,常年驻守在科技小院。本科生每年5到10月份进驻科技小院。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小麦和玉米一直是主要农作物,入住科技小院的学生要围绕1-2个作物,开展实践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2019年,新乡两个科技小院正式开始运营。成立之初,不是所有村民都认可科技小院。师生吃饭时,不时有村民来到小院,有的村民更是直言:“俺们种地几十年,啥不会,你们来能帮俺们做什么?”村民的疑虑并非没有道理。科技小院会不会是一阵风,到底能给农民带来什么?河南农大师生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

下午3点,刚从田间回来,陈奋勇熟练地骑着电动三轮车拐进小院。杨街科技小院在杨街村村头第三户,进门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个打扫干净的院落,墙头摆满一袋袋用来分析研究的小麦样品。

2021年7月,本科毕业后的陈奋勇就到了小院,能力突出的他成了科技小院的“新院长”。别看“院长”职务不大,但责任重大。小院的维护改造、整理修缮、安全问题,学生的衣食住行、科研实验、科普推广、农业培训等,全部需要“院长”统筹处理。

在基层一线,陈奋勇迅速地成长着。令他记忆最深刻的是,2022年4月的一天,杨街村的一位村民手里拿着几棵小葱、几棵生菜急匆匆走进了科技小院。

经过一番交流得知,这位村民种的小葱,茎叶上长满斑点、眼看着要枯萎,这可让老人心疼坏了!经过仔细的询问后,陈奋勇赶紧安慰老人,同时把受病害的小葱拍照反馈给科技小院的指导老师们,科技小院的专家团队实时在线,快速诊断出病情,确定这是小香葱常见的“灰霉病”,并及时开出了“处方”。得知小葱有救,老人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了。

临近晚饭时间,刚从试验田返回科技小院的陈奋勇,还没有来得及做饭,就听见门外有人说话。出来一瞧,下午咨询青菜病害的老人已经到了门口,手里还提着两兜青菜,一看就是刚从地里采摘的,见到他一把拉着手说道:“还是孩子呢,自己一个人在这不容易,给你送点青菜吃,等吃完了,再给你送!”一句朴素的话,让陈奋勇暖心了一天。

农户调研、培训村民、技术指导、出诊问诊,平日里一件件像这样事情还有很多,有大有小,成了科技小院成员的日常生活。

朗公庙镇杨街村周围村里留守的多为上岁数的村民,大多数文化程度低,科技小院的学生长年驻扎农业生产一线,“每回从小院门口路过,你们这儿总有人,有啥问题俺也就直接过来找你们了。”慢慢地村民把这些“学生娃娃”当成“自家人”。

立足企业 探索产业链条发展新模式

高高壮壮,笑眯眯的崔元东虽一脸稚气,却已经硕士毕业,马上就读博士。他从入校就跟随叶优良教授学习,从本科玉米施肥,到硕士做大蒜科学施肥方面的研究,5年来扎根生产一线,专业知识、综合能力不断提升。

在兰考、中牟的农户调研中,崔元东发现许多大蒜种植区,缺乏科学的大蒜专用肥料。他潜心钻研,在河南心连心集团的支持下,和导师共同开展产品研发,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大蒜专用肥这一领域取得突破。如今,大蒜专用肥已通过心连心集团投放市场,节肥增产提质效果明显。

科技小院搭平台,企业参与,支持产品开发,是拉长农业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探索产学研融合之路的新模式。近几年,河南心连心化学工业集团每年拿出100万元支持新乡、杞县的科技小院建设。

河南心连心产品研究院刘锐杰院长表示:“平时企业在招人时大量毕业生无法直接上岗,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人力做岗前培训。而立足农村一线的农大学生却没有这个障碍。”

“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入职就能上岗……”刘锐杰对科技小院农大学子综合素养给出高度评价。“科技小院让农大学子科研能力有了质的飞跃。在农村一线,学生们天天与农民打交道,接触的都是课本以外东西,他们的沟通能力、科研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有的毕业生自己包地发展农业,有的毕业生把自己的科研成果、专利转让给公司,无疑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出路。借助科技小院的平台,企业招聘到了自己需求的人才,员工得到了轮训提升、不断学习到涉农高校最前沿的农业技术,实现了高校的良性循环。”

不仅提供房子、生活保障,还每年拿出真金白银支持科技小院,河南心连心化学工业集团却从没和学生签订定向就业协议。“我们的支持微不足道,受益的学生,他们还会到祖国各地最需要的地方,扎根基层、服务乡村振兴,我们乐见其成!”。

如今,河南农业大学的科技小院遍地开花,各科技小院面向当地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小农户、企业等持续性、常态化开展各类技术培训,广泛开展的技术培训服务,巧妙打通农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

土地作“课堂”作物当“教材”

科技“高大上”,小院“接地气”。

麦子熟了,68岁的杨街村村民杨兴亮顶着大太阳跑到了自家的麦田里。今年他家种植的河南农业大学小麦新品种又是丰收的一年。

“学生娃娃刚到村里大家都是半信半疑的。”健谈的老杨打开了话匣子:“俺们都是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啥时候播种、啥时候施肥、啥时候除虫、心里亮堂着呢,还用他们指导?”

然而几年不到,和老杨一样,周边十里八乡的村民提到河南农大“大学生娃娃们”无不竖起大拇指!

“以前俺们村民都是自己留种,小麦不仅病虫害多、产量还低。现在俺们用的都是科技小院推荐的品种,不但抗病虫害、抗倒伏,产量还年年提高。小麦生病了,学生有时当场给俺们解惑,遇到不明的病虫害,回到科技小院查资料问老师,难题都能一一解决。”“金灿灿的小麦多收三五百斤,咱们心里乐呵着呢!”

说着老杨又给记者算起来帐:“以前俺地里的小麦能打800到900斤,今年能打1300到1400斤左右,按1.2元左右收购价,俺一亩地能增收近500元哩!”

一头连着高等学府,一头连着田间地头。科技小院一方面为农户提供科技指导和技术示范,带动农户增产增效、助力乡村振兴,一方面辐射带动涉农高校深化研究生、本科生培养模式改革,助力培养更多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的新型人才,院虽小却力量大。

助农致富田间地头治“大学问”

“小院虽小,却是我们的科研站。”潘鑫瑶说。

自信大方、彬彬有礼是资源与环境学院大四学生潘鑫瑶给人的第一印象。5月份她“双喜临门”:不仅自己试验田丰收了,考研更是被心仪的院校——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录取。6月1日和同学相聚新乡,一起拍下了这富有意义的毕业照。

潘鑫瑶一直扎根兰考科技小院,一路走来,起早贪黑、风吹日晒,把丰硕的科研成果写在田间地头。

“印象最深刻的是去年麦收,天公不作美,麦收季节却偏逢连阴雨,雨天天下个不停,眼看着田里积水越来越深,试验田里的小麦马上要烂在地头,联系好的农机手由于大雨至少要一天半的时间才能赶到!”潘鑫瑶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我和同学们急中生智,拿着镰刀、把村里老式手摇拖拉机借了出来,4、5个人轮流摇了半天才启动。赶紧奔向田里,趁着暴雨停歇抢收……”

“试验田的小麦是重要的科研成果,大家冒雨齐心合力,一年辛苦劳作才没有白费!”潘鑫瑶告诉记者。

新品种、新技术、新农人融合发展,切实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让每一寸土地生产更多粮食。

“农专家”打通科技助农“最后一公里”

肤色黝黑、身材精瘦,乍看就是一个地道的“农民”。一袭短袖、一个背包、一双运动鞋就是平时叶优良教授下乡的“行头”。

在农田里“按需开方”,是叶优良教授这些年的三农情怀。

作为天天与农业打交道的专家,十几年来,他在科技小院倾注了太多的心血,一年中多半的时间是在农业一线度过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如何推动乡村振兴?科技小院紧扣地方产业,以县域农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助力产业提质增效。

2023年5月,习近平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回信强调:“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叶优良教授表示,“科技小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农业生产的需求、农户的需求,就是我们研究的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对科技小院给予了充分肯定,这是巨大的鼓舞和鞭策,“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也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在中原大地上,河南农大学子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做一名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叶优良表示,科技小院正成为培植高质量领军人才的“孵化器”。高校集聚了一大批引领农业发展前沿和产业核心技术等涉农领域高端人才,通过科技特派员、专家服务团、产业体系等多种形式入住科技小院,统筹优质高端人才资源下沉乡村,帮助解决乡村领军人才缺失的难题。围绕现代化农业发展需求,高校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农业进步,依托科技小院平台力量积极推动科技成果与地方、企业需求对接,实现成果有效转化和产业应用,为乡村振兴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科技小院的毕业生考研、读博、考公、就业,在人才市场中彰显出超高的综合素养和适应能力,广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树高千尺,其根必深。“小院”虽小,却大有作为。近年来,河南农业大学的师生们深深扎根于农村大地的科技小院,正展现出蓬勃向上的生机与活力。科技和人才,正是科技小院为农村带来的宝贵财富,高校师生与广大农民的力量汇聚,成为了生生不息的乡村人才振兴源泉。

评论
吉光(梁云立)
太师级
已读
2024-09-27
⭐小幸福⭐
庶吉士级
已阅
2024-07-23
飞马腾空
太师级
阅读理解
2024-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