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漫漫化学路——游效曾

四手联谈:中国科学家
原创
讲述中国科学家故事,传播科学家精神
收藏

游效曾出身于江西吉安,这块文风炽盛、星火燎原的土地上的一个“书香门第”。他的名字是祖父取的,有“效法先贤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之意。

新中国建立后,游效曾转入省立一中。在一次化学实验中,酸碱指示剂所呈现的奇异色彩,深深吸引了他。从此,他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迷恋。1951年夏,他高中毕业,考取了武汉大学化学系,每个月4元钱的贫困生助学金,使他度过了大学4年的读书生活。1955年,他被选考为南京大学物理化学研究生。如果说他最初对化学只是一种感性认识,那么在南京大学,这种感性认识则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并最终使他走上了为之奉献终生的“配位化学”之路。

从年轻时开始,游效曾始终崇尚老实做人、勤恳做事,对待科学的态度就是认真和执着,他常常把别人聊天的时间用在工作上。 有一次,李方训院士在和他讨论溶液活度系数的计算公式时,试探地询问: “现在研究过双组分体系,而对多组分体系没有深入,你能不能考虑一下?”年方23岁、敢于“标新”的他欣然领命,一边教学,一边进行理论研究。他的这次 “牛刀初试”,不仅证明了他的科研能力,更增添了他对自己从事科研的坚定信心。

游效曾从事化学科研事业,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一家六口人挤在一间3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夫人、小孩都要看书,没有桌子,只好用板凳替代。冬天,他冷得只能坐在床上把腿伸进被子里看书,而长期暴露在寒冷中的胳膊后来落下了关节炎的毛病。

游效曾参与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配位化学研究所”和“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中国配位化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中国开拓了光电功能配合物这一新领域,取得了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卓越成就。他长期倾心投入教书育人,言传身教,培养和造就了大批无机化学杰出人才,将毕生心血奉献给了化学教育与研究事业,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为中国化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吕孟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