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黄平时饮食不节,大鱼大肉、私下烟酒都来、作息不规律,体重从120斤增加到140多斤。前两天给自己测了个空腹血糖,发现血糖偏高,6.5 mmol/L。心里犯起了嘀咕“血糖偏高是得了糖尿病嘛?这辈子都要吃药了?还有没有逆转的余地?”
速速咨询下内分泌科医生!
血糖偏高是不是得了糖尿病?我这辈子是不是都要打针吃药了?
发现血糖偏高,未必是糖尿病,满足以下条件,才能诊断糖尿病。如果确诊1型糖尿病或病程较长的2型糖尿病,大部分人是要一辈子打针或吃药的。也有部分患者通过严格的生活方式管理可以维持血糖基本正常。
那像我这种血糖偏高,却没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人群,该怎么办?
建议到内分泌科行糖耐量试验以明确诊断,不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但满足以下条件的,视为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发病前的过渡阶段,有效干预糖尿病前期可以降低其转化为糖尿病的风险。研究显示,生活方式干预可使糖耐量异常人群未来30年进展为糖尿病的累计发生风险下降39%,并且干预结束后的14年, 干预组糖尿病发病率比对照组降低43%, 糖尿病发病时间推迟约3.6年,同时还能降低后期并发症的风险[3]。
这么说来早期干预还是非常有必要的,那我该怎么做?
糖尿病前期的干预目标是通过适当的干预方法控制体重。
超重或肥胖者的体重减轻3%—5%,尽可能使得BMI达到或接近23 kg/m2,或体重至少下降7%;
男性腰围<85 cm,女性腰围<80 cm,腰围身高比<0.49,并长期维持;
改善血脂异常等危险因素。
那是不是只要改变生活方式,少吃多动就可以了?
临床上针对糖尿病前期进行危险分层,低风险人群进行强化生活方式的干预,高风险和极高风险人群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考虑联合药物治疗。
糖尿病危险因素:
(1)有糖尿病前期史;
(2)年龄≥40岁;
(3)BMI≥24 kg/m2和(或)中心性肥胖(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5 cm);
(4)一级亲属中有糖尿病史;
(5)缺乏体力活动者;
(6)有巨大儿分娩史或有妊娠糖尿病病史的女性;
(7)有多囊卵巢病史的女性;
(8)有黑棘皮病者;
(9)有高血压史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者;
(10)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90 mmol/L和(或)甘油三酯>2.22 mmol/L,或正在接受调脂药物治疗者;
(11)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史;
(12)有激素使用史;
(13)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或抗抑郁症药物治疗;
(14)中国糖尿病风险评分总分≥25分。
那我平时应该怎么做?
每年到内分泌科做1次糖尿病筛查。平时定期监测血糖,关注自身有没有出现多饮、多尿、多食以及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出现以上症状及时就诊。
营养干预
制订饮食计划:建议合理平衡膳食。每日所需总热量中45%~60%来自碳水化合物,25%~35%来自脂肪,15%~20%来自蛋白质。
饮食注意事项:烹饪时尽量采用植物油,摄入富含多不饱和和单不饱和脂肪酸食品,限制摄入饱和脂肪酸、避免食用反式脂肪酸;适当进食粗粮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且应计入每日摄入总热量。
不推荐特定的膳食模式:低脂低热量饮食、间歇性断食、地中海膳食、素食等,如需进食要求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完成,同时监测血脂、肾功能以及内脏脂肪的变化。
限盐、限酒:建议糖尿病前期个体控制血压,每日限盐5 g;不建议饮酒,如饮酒须计入总热量,每克酒精可提供7 kcal的热量。
运动干预
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的联合运动干预。推荐每周≥150 min的中等强度活动。此外,应增加静息运动,避免久坐的生活方式。若已伴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合并症或并发症,其运动干预应该在专业人员指导下采用个体化运动处方。
其他生活方式干预
充足的休息,建议平均每晚睡眠时间达大约7小时,戒烟(包括避免使用所有烟草制品),有经济条件或健康需求者可选择健康管理机构、俱乐部、小组管理或家庭互助等多种形式,以提高生活方式干预的效果。
那我需要吃药吗?
部分降糖药物可以延缓糖尿病的进展,具体可以咨询专科医生。
总而言之,糖尿病前期进行积极的干预,有机会使血糖逆转为正常,预防或延缓其进展为糖尿病。
图1 糖尿病前期干预流程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办公室 . 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手册(2022)[J]. 中华内科杂志, 2022, 61(7): 717-748.
[2] 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2023版)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3,15(6) : 484-494.
[3] Li G, Zhang P, Wang J, et al. The long-term effect of lifestyle interventions to prevent diabetes in the China Da Qing Diabetes Prevention Study: A 20-year follow-up study. Lancet, 2008, 371: 1783–1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