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吉大二院核医学科「全身骨显像」精准诊断“肿瘤骨转移”系列科普活动最后一期!

吉大二院核医学赵医生
原创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吉大二院核医学科主任
收藏

作者:孔维健

审核:赵银龙

大家好,这里是吉大二院核医学科「全身骨显像」精准诊断“肿瘤骨转移”系列科普活动的第二十期,也是本次活动的最后一期,在这里,不忍向大家做短暂的告别。

本次系列科普活动,历时3个月,以二十期公众号科普推送的方式,向大家汇报了核医学科SPECT/CT显像组,“全身骨显像”检查项目精准诊断肿瘤骨转移的阶段性成果,骨转移诊断识别准确率高达93.7%,其中部分患者通过该检查直接或间接的寻找到了原发灶。

何其荣幸,在SPECT/CT组全体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以求真、审慎的专业态度,帮助广大肿瘤患者明确诊断、监测病情,及时更订治疗方案,成为临床医生诊疗决策的重要支撑,我们也将持续努力,精研业务,稳步向前,以极高的专业素质及业务水平回报临床医生及患者朋友们的深深信任。

在此,也同样要感谢各位读者朋友们的支持、关注与转发。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将持续求索。

现将最后1期科普内容呈现如下,SPECT/CT组下一个系列的科普活动正在筹备中,敬请期待!

患者岳某,女,70岁,因“右侧上臂肿胀、疼痛3天”就诊于我院关节外科。医生提检核医学科全身骨显像检查(图1)明确骨质情况,结果提示全身多发肿瘤骨转移伴右侧肱骨病理性骨折。后行肱骨局部病损切除术,术后病理结果提示送检组织(右肱骨肿物)内见癌浸润,结合形态学、病史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支持肺腺癌转移。


图1

检查所见:视野中右侧肱骨中段走行不连续,胸骨柄、部分胸腰椎及附件、双侧多根肋骨、右侧肱骨及双侧髂骨见多发放射性摄取增强,部分骨质见斑片状稍高密度、低密度及高低混杂密度影,右侧肱骨髓腔内可见软组织密度影。

诊断意见:全身多发肿瘤骨转移伴右侧肱骨病理性骨折。

图2

癌症晚期患者中有60%-90%会发生骨转移,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癌飞到了骨头上”,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期,表现为不能够被一般药物缓解,逐渐加重的顽固性疼痛,部分患者无法正常行走、作息,严重者可出现病理性骨折,甚至伴随抑郁、轻生等不良后果,是肿瘤患者晚期的严重并发症。所有恶性肿瘤中最常见于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肾癌和甲状腺癌。

肿瘤患者如何识别骨转移的发生

患者在既往肿瘤病史基础上,需要定期对原发病灶进行影像学及血清学标志物的随访检查,当出现如下情况时需要警惕骨转移的发生:①患者出现不同部位的骨痛、不适,可表现为局部的酸胀感、麻木感,症状持续不缓解,甚至逐渐加重,随时间延长,不适部位可增多,常规药物不缓解;②日常体力劳动、轻微外力伤害后出现骨折,活动受限;③血清学肿瘤标志物升高,持续不降、波动或持续上升,未发现原发灶及其他组织肿瘤复发、转移征象情况。还需要注意的是,既往无肿瘤病史的患者,如果出现上述情况中任何一种,也要警惕肿瘤骨转移的发生。

全身骨显像在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全身骨显像是核医学科的一种特殊检查手段,利用放射性核素为显像剂,精准定位骨质破坏所在部位(图3A),同时通过ct断层扫描得到具体病变部位的形态学变化(图3B),辅助诊断病骨性质及破坏程度。同时临床医生还可以通过全身骨显像检查判断转移骨的治疗情况(图4A、B)。该检查的突出优势,一方面在于帮助临床医生发现肿瘤患者骨转移情况,另一方面是通过影像学特点判断肿瘤骨转移的发生,从而提示临床寻找原发灶。

肿瘤的治疗讲究“三早”,即“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初诊肿瘤患者,及早、及时的医疗干预会大大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已诊并且接受治疗的患者,而后的整个生命周期,都需要关注病情的变化与否,除了重点关注原发灶情况外,还要注意是否发生远隔器官的转移,比如骨头、肺、淋巴结等,肿瘤可以通过血液、淋巴及种植等方式发生远处转移,尽早识别转移的发生,可以为患者后续的治疗争取时间,使疾病预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核医学全身骨显像检查,在识别骨骼疾病上具备极大的优势,尤其适用于肿瘤骨转移的筛查,临床医生可以从解剖结构及代谢水平层面综合评估病灶情况,制定治疗方案,进行跟踪随访,所以针对于肿瘤患者,在符合病情的基础上,推荐在初诊时,治疗后短期3-6个月进行全身骨显像检查,病情稳定者可每年完善1次该检查,全方位进行患者的病情管理。

附:吉大二院核医学SPECT/CT检查项目一览表

检查地点:

南关区亚泰大街4026号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二医院

门诊医技楼﹣1层东侧核医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