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很多人都制定或重启了健身计划,有不少选择去公共泳池游泳的。不过小编要提醒你,公共泳池里的水并非我们看到的那么干净,而是藏有一些健康隐患。也许从下水的那一刻起,你就和各类污染物来了个最亲密的接触。
01 泳池水中存在大量人体代谢物
你可能没有注意过,我们在和泳池里的水进行亲密接触时,人体的一些代谢产物,比如汗液、口水、皮屑、污垢、毛发等,都会不自觉地进入水中[1],护肤品、化妆品的微粒会进入水中[2],甚至有些人的尿液、粪便,也有意无意地留在了水中。
那么一个泳池里到底含有多少尿液呢?2017年,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李杏芳教授团队在《环境科学与技术通讯(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Letters)》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称她们检测了87个泳池的水样,发现一个泳池平均含尿量约75升,大概有140瓶550ml矿泉水那么多[3]。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在2015年7月对1436人做了一份调查,受访者表示在公共泳池里最常遇到的不文明行为包括:入池前不冲淋(59.3%)、在泳池排尿(57.1%)、游泳时不戴泳帽(55.6%)、入池前不浸脚(55.4%)、向泳池吐痰(46.9%)、在泳池里搓澡(39.9%)、患传染性疾病入池(27.8%)[4]而这些不文明的行为,都会污染泳池中的水,给他人的健康带来隐患。
02 过量含氯消毒剂对人体产生刺激
因为人体带入泳池中的代谢产物为池水中微生物的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为了避免微生物大量繁殖,游泳场馆除了循环过滤池水,还会加入含氯消毒剂。而氯接触水会形成次氯酸,次氯酸和泳池内的尿素发生反应,又会形成氯胺。氯胺有一种气味,就是我们走进一个公共泳池经常会闻到的泳池味道。
过度添加含氯消毒剂也会给人体带来健康隐患。因为如果含氯消毒剂加少了,池水就无法及时得到有效的消毒,微生物大量繁殖,会威胁人的健康。所以一些游泳场馆会大量加入含氯消毒剂,但这东西加多了,过量的氯胺又会对人体皮肤、眼睛和肺部产生刺激,特别是儿童、老年人等敏感人群,在水中呆久了之后,眼睛会发红,手会皱巴巴且发白,头发也很毛躁,这是氯胺在作怪。
北京市卫生监督所执法人员在抽检一家公共泳池的两处池水标本中,检测到余氯值分别为1.54mg/L和1.41mg/L,而根据国家标准,池水余氯浓度应保持在0.3—0.5mg/L之间,检测结果是国家标准的三倍,给游泳者的健康带来了风险。[5]
03 这样选择干净卫生的公共泳池
公共泳池的卫生问题的确不容小觑,那我们怎么选择干净卫生的泳池呢?给各位读者支个招,选择公共泳池要做到“三看一闻”。
三看
看证件。看公共泳池是否公示有效的卫生许可证;看公共泳池的水质检测报告和自检结果是否齐全;看公共泳池是否设有健康检查岗,看入口处是否有明显的“严禁肝炎、重症沙眼、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中耳炎、肠道传染病、精神病、性病等患者和酗酒者进入”标志。
2.看人数。公共泳池应保证平均每人2.5平方米以上的水面面积,池内人过多会影响水质。
3.看水质。看水质是否清澈、水中有无漂浮物、池底有无沉淀物。
一闻
闻气味。闻更衣室、卫生间是否有异味,通风系统是否运行良好;闻泳池是否有“泳池味”,如果气味呛人,可能是添加了过量含氯消毒剂,易对人体产生刺激。
04 做好个人防护,杜绝不文明行为
在游泳的过程中,我们也应当做好个人防护,杜绝不文明的行为,既保护自己的健康,也为他人的健康着想。我们应当:
泳衣、泳帽、泳镜、鼻塞、耳塞佩戴齐全。游泳过程中若泳镜进水,不要用手直接揉眼,而是要用清水冲洗眼睛与泳镜;游泳过程中若是呛水,要及时使用清水漱口。
积极杜绝不文明行为,包括:隐瞒不适合进入公共泳池的传染病进入泳池,入池前不冲淋、不浸脚,在泳池内吐痰、排尿、排便、吐痰、搓澡等。
敏感体质的人游泳时间不要过长,游泳频率不要过于频繁,谨防出现过敏现象。
游泳后及时用干净水冲洗身体。回家后洗干净泳衣、泳帽、泳镜、鼻塞、耳塞。如果眼睛、耳朵、口腔、皮肤、肺部、私处感到不舒服,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1]高峰传,陈永生,赵霖. 青岛市游泳场所卫生状况调查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6, 22(15):403.[2]嘉怿. 泳池安全卫生警钟长鸣[J]. 上海质量, 2020(8):73-75.
[3]Lindsay K. Jmaiff Blackstock, Wei Wang, Sai Vemula, Benjamin T. Jaeger, Xing-Fang Li. Sweetened Swimming Pools and Hot Tubs[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Letters, 2017; DOI: 10.1021/acs.estlett.7b00043
[4]http://news.cntv.cn/2015/07/20/ARTI1437356867721758.shtml
[5]https://mp.weixin.qq.com/s/9MBkeDxTZbwtXBkCKRNvtA
文章由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出品丨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作者丨曾心月 科普创作者
审核丨张宇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员/博士 国家健康科普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