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鸟都会飞翔,但并不是所有的鸟都会翱翔。飞翔需要扇动翅膀,但秃鹫、鹰等鸟类却能够长时间翱翔而不扇动翅膀。
它们沿着上升的气流滑翔,这种飞行方式几个世纪以来一直让科学家着迷,人们很想知道它们是如何做到的。
近日,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进化生物学家 Emma Schachner 博士领导的国际研究小组首次报告称,翱翔的鸟类利用肺部来增强飞行能力。
鸟类为了适应飞行生活而特化了它们的肺。鸟类的肺上额外长出许多大的气囊,这些气囊填充在鸟类的体腔中,一方面可以减少密度方便飞行,一方面可以储存空气,为飞行提供氧气。
另外,鸟类的肺是单向通气的,气体从气囊中进入肺部,进行气体交换,之后再流入其它的气囊并排出体外。
这样做可以隔开富氧空气与贫氧空气,有效提高气体交换的效率,就像人类的心脏能够分开富氧血液(动脉血)和贫氧血液(静脉血)一样。
后来人们发现,鸟类的气囊上还会分支处许多细小的延伸部分,称为憩室,不同的鸟类拥有的憩室数量和大小各自不同,人们对这些结构的功能没有深入了解。
科学家在给红尾鹰做CT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憩室,它正好位于老鹰的胸肌(负责收翅膀)和喙上肌(负责张开翅膀)之间,科学家把这个憩室命名为胸肌下憩室****(SPD)。
胸肌和喙上肌是鸟类飞行中最重要的肌肉,它们的总重能占到鸟类体重的25%左右。
因此,SPD的位置实在特殊,以至于科学家认为它可能会有除了通气之外的其他功能。
于是,他们调查了 68 种其它鸟类的解剖,结果发现,多数会翱翔的鸟都有SPD,同时所有不会翱翔的鸟类都没有SPD。
更重要的是,这些有SPD的翱翔鸟类之间亲缘关系非常远,因此它们的SPD不是一脉相承下来的,而是各自独立进化出来的——至少进化出了7次。
这种进化模式强烈暗示了SPD结构对于翱翔飞行具有重要的功能性。
计算机模型表明,SPD充气时会增加胸肌的力臂,而根据杠杆原理,增加力臂可以省力,进一步提高翱翔鸟类保持翅膀处于静态水平位置的能力,从而优化了翱翔鸟类胸肌的功能。
从蜂鸟到鸵鸟,从企鹅到雄鹰,鸟类通过对物理规律的精妙利用,实现了多种多样的生物学功能,从而使自己的多样性和生态位遍布地球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