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北方人近期状态:没去南方,却能感到南方的“湿热”……

科普时报
原创
科技日报社旗下国家级科普全媒体平台。
收藏

□ 科普时报记者 陈 杰 胡利娟

“温度刚到35℃,但湿度已超87%,一出门宛如置身桑拿房。”入伏后,北京、郑州等北方地区迎来了高温和高湿的双重考验,让不少习惯干热的北方人苦不堪言。

近几年,南方特有的湿热为何频频向北方扩展?湿热天气又为何让人难以忍受?

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首席科学家曹云昌告诉科普时报记者,湿热天气向北扩展,其实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必然产物。

图虫创意-1069986064237461643.jpeg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数据显示,近60年来,我国年平均气温每10年约升高0.23℃,全国大部分地区呈增温趋势,尤以北方增温最为明显。“影响我国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所北抬,南方的暖湿气流能够进一步向北输送,增加了北方地区的水汽含量和降水,因此湿热天气频频在北方出现。”曹云昌说。

不论湿热还是干热,其实都是由温度和湿度的不同组合而成。曹云昌解释,在35℃及以上的高温天气中,湿热是高温伴随着高湿,空气相对湿度在60%以上;干热则是高温与低湿度的组合,空气相对湿度在50%以下。

但同为35℃的高温,为何湿热让人感觉更热呢?

众所周知,人体主要是通过出汗的方式进行体温调节。干热环境下,空气相对干燥,人体排出的汗能快速蒸发带走体表热量,从而帮助人体维持正常的体温。

相比之下,湿热天气就显得有些“缠人”了。

“相同温度下倘若湿度增大,高湿和高温双重夹击下的空气,仿佛被一层厚重的水汽包裹,使得人体汗液蒸发速度大大减慢,体感温度就会明显升高。”江苏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钱冠宇告诉记者,此时人体新陈代谢所产生的热量,无论是热辐射、热对流还是汗液蒸发等散热途径,几乎全被“堵死”了。

大量被闷在体内的热量散不出去,必然会给心脏、肺部以及血管增加负担,进而让人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闷热感。“不仅如此,湿热天气还容易引发皮肤疾病和内分泌失调等健康问题,加剧人体的不适感。”钱冠宇强调。

也难怪有网友戏称,待在没有空调的室内是“清蒸”,出门就是“铁板烧”了。当然,有这种“无处可逃”感的绝不只是人类。近几天,就有网友反映智能手机在湿热天气下也频频出现过热、卡顿、黑屏等“中暑”症状,并一度让网上各类手机“降温神器”卖断了货。

面对湿热挑战,公众又该如何应对呢?

钱冠宇给出的应对方案是:在室内时尽可能保持良好的通风,降低环境湿度和温度;饮食方面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少食油腻辛辣食物;外出时尽量穿着透气性好的衣物,以减少汗液积聚和细菌滋生,并及时补充水分以维持体液平衡。

曹云昌强调,公众应多关注天气预报,视情况做好相应的防护和准备。“如果不可避免地处在湿热环境中,就要及时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一旦出现中暑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就医。”

评论
科普中国●yling
进士级
人体主要是通过出汗的方式进行体温调节。而高湿和高温双重夹击下的空气,使得人体汗液蒸发速度大大减慢,体感温度就会明显升高。大家要减少暴露在湿热环境中,合理饮食,若出现中暑症状要及时就医。
2024-07-26
无为通达
学士级
面对湿热挑战,公众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来保护自己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通过合理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注意食品卫生和防蚊措施、保护脾胃以及关注气象预警信息等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湿热天气带来的挑战。
2024-07-26
张美玲L
庶吉士级
面对湿热挑战,公众在室内时尽可能保持良好的通风,降低环境湿度和温度;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少食油腻辛辣食物;外出时尽量穿着透气性好的衣物,以减少汗液积聚和细菌滋生,并及时补充水分以维持体液平衡。同时多关注天气预报视情况做好相应的防护和准备。一旦出现中暑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就医。
2024-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