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寒冷的冬天,如果能生起一盆火,一边围着火盆取暖,一边分享快乐,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呀。
火对于人类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那么古人是怎样取火的呢?——钻木取火,击石取火!这些方法既费时又费力。还有好的取火方法吗?
其实,早在西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用上了便携的“打火机”。与今天的打火机原理不同的是,它不需要打火石,只要有阳光就可以,它的名字叫做“阳燧”。
在古代,人们把取火的工具称为“燧”。根据材质的不同,有木燧、金燧之分。木燧取火于木,而用金属制成的金燧则取火于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阳燧”。
宋代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一书中记载:“阳燧面凹,向日照之光,皆向内,离镜一两寸,聚为一点,大如麻菽,着物则火。”意思是说,使用阳燧时,要选择一个阳光充足的地方,利用凹面镜的反射与折射原理,将阳燧对准太阳,调整好角度,把易燃物放于凹面的反射焦点处,使阳光聚焦在一点上,几秒、十几秒钟后,易燃物就被点燃了。
在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的虢国博物馆里,收藏有从虢国墓地中出土的3万件文物,跟这些文物一起出土的,还有一件距今2800年的青铜阳燧实物。
它直径7.5厘米,正面呈银白色凹面镜,背面有鼻形钮,钮旁铸有两只斑斓猛虎,以及双头虺龙与鸷鸟组成的图案。从整体上看,其类似茶杯盖的独特造型,也使得其在向太阳取火过程中更加方便。
取火更为方便,同样离不开青铜阳燧复杂的制作工艺。为了能有效地反射阳光,需要选用优质的青铜材料,经过多次打磨和抛光之后,才能使其表面光滑如镜。
《周礼·考工记》中对阳燧制作的材料配方也有精确记载:“金有六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也。”其中“金”指的是纯铜,“锡”是指铅锡合金,即制造阳燧的铜、锡比例为2比1。这些文物中蕴含的信息,不仅体现了制造者的经验、思维与智慧,也反映了古代中国精深的科学认识水平。
随着更加先进的取火工具的流行,阳燧逐渐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不过,在奥运会、亚运会等重要体育赛事的圣火采集仪式上,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取火神器——“阳燧”的身影……
从原始社会的钻木取火、青铜器时代的阳燧取火、铁器时代的火镰取火、明清时代的取灯引火,到现代社会的火柴发明的全过程,人类的取火史也是人类逐步迈向科学进步的社会文明发展史,人类每一次取火的变革和飞跃,都成为社会发展的里程碑。
“源”来如此,这就是中国最古老的文明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