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一流学会必须要有一流科普品牌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
学术交流、咨询服务、理论研究
收藏

作者: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 寇明桂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科技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更加凸显,而创新发展则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坚实的知识和人才支撑。2016年5月举行的科学技术领域重量级的三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针对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诠释,并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这对科学普及在新阶段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定位,现阶段,促进国家科普水平提升,加强科普能力建设,是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亟待解决的问题。科学普及在世界文明、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作为一项公共事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建成创新型国家、提高公民文化水平和科学素养、推进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科技强国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要基础,必须发动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共同协作。科普能力的提升,离不开科普主体力量的壮大和发展。全国学会是科学领域不容忽视的一份子,是科学共同体中提升国家科普能力的主力军,在推动国家科普能力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中国科协关于新时代加强学会科普工作的意见》也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学会科普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打造活动品牌,搭建工作平台,发展工作队伍,设立科普专项,开展科普奖励,建设科普阵地,在团结服务科技工作者促进科技创新、开展科学普及、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来,社会各界对科普的重视度和关注度越来越高,全国学会作为一个群众性专业性的社会学术团体,也建立了科普工作的良性运行机制,随着我国社会团体数量的不断扩大,其在科普中的作用也日益明显。
(一)构建“六位一体”高质量科普服务体系,打造学会科普品牌阵地 2021年,中国科协制定并发布的《中国科协科普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以“科普中国”品牌为引领,通过搭建各类科普工作平台,建设科普专业人才队伍,深化科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好科技场馆体系和基层阵地建设,来构建品牌、平台、机制、队伍、改革、阵地“六位一体”高质量科普服务体系。基于学科纽带,全国学会与科技工作者建立了优质学术服务通道,具备天然密切联系的优势。相比传统科普渠道与形式,学会的传播媒介更容易与科技工作者达成互信互通,有利于充分利用科普人才资源,也更了解学科前沿内容和公众期盼。因此,全国学会应动员并服务于科技工作者有效参与多形式的科普,精心挖掘他们学术研究及治学精神的闪光点,运用符合大众偏好的媒介表达方式,实现由科研成果到原创科普精品的转化,以夯实科技领域科普内容为王的基础。
(二)全国学会可弥补专业科普机构兼顾不全的不足 作为社会公益性工作,科普覆盖了经济建设、科学技术、教育文化、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众多政府行政部门、企业、各类社会组织乃至每个公民都有密切关系。因此,仅靠政府的支持和科研院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社会方方面面共同参与。各级政府及科研院所这些科普活动的传统推动者,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参与和从事科普,但实际收效达不到预期目标。在科普事业取得明显进展的同时,科普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从面上看,不少社会主体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科普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从具体活动和项目点上看,仍然面临着“重活动、轻能力,重形式、轻内涵,重过程、轻绩效”等突出问题。在“科教兴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光靠学校教育、科技场馆等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的努力远远不够,必须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利用社会团体这一科普力量,加大科普宣传力度。“科技教师数量不足、科普资源相对匮乏”已成为阻碍中国科普教育发展的两大突出难题。但与此现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科研工作人员的数量非常大,全国学会的参与,对怎样去合理、充分地利用科研力量是一个推力。全国学会具有学科门类齐全、专业跨度广泛、科技工作者聚集、非营利性等特点,且因其深入科技工作者和职业者内部,对公众的科普需求和意愿了解更加具象,汇聚领域内最新知识、技术等的能力强,在社会上具有较高权威性和影响力,因此相比其他部门在开展科普工作方面具备显著优势,有利于弥补专业机构科普工作兼顾不全的不足。
(三)强化科普工作职能是提升学会科普原创能力的重要支撑 科普教育活动是加快推进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社会工程,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独特作用,同时也是新时代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力量。在科学技术日益渗透社会系统各个领域的今天,科学技术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与文明发展的巨大动力,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离不开科普教育活动的支撑和推动。科普工作是一个双向的工作,学会做好自身科普工作和做好工作对象的科普工作同等重要。要把科普工作当作提高自身队伍能力建设的契机,当作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方式。学会要围绕“四个面向”,聚焦涉及面广、影响力大、群众关心度比较高的前沿科技领域,例如“科学学是什么”“科学学书籍推荐”等内容,采取项目式的定制、特约创作方式,推出一批感染力强、影响力大的优质科普原创作品,大力提升学会科普的原创能力。
(四)学会应充分利用新技术手段开展网络科普 信息技术的快速迭代发展,为科普传播的内容和方式创新提供新的机遇,因此新兴媒体等新技术手段在科普渠道中的地位日益显著,以网络为载体的科普有利于迅速扩大影响力,也具有深度的信息可及度。当前科普工作正在由书籍和展板的平面化形式,向线上线下数字化、智能化结合的方向发展,原因是科普的主要内容不只是知识的传播,同样需要越来越多的参与式科普。网络科普打破了传统的传播渠道,使供需实现更及时、紧密的结合。学会开展科普工作,必须充分认识到发展的网络化和智能化趋势,改革创新科普工作理念和方式,实现科普高质量发展。
(五)积极参与科普活动是全国学会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一流学会必须要有一流科普品牌 科普工作是国家基础建设和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宏大社会工程。社会团体有着比较广泛的活动领域,承担着多方面重要的工作职能,其中一个重要的工作职能就是开展科普活动,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学术社会团体(学会)在知识创新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组织基础、职能基础和工作基础,因此它们更应该利用自身的特点,并整合好自己在科普工作上的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科普教育工作。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中指出“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社会各界都应当组织参加各类科普活动”,且认为“科普是公益事业,国家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科普事业。”这些都强调了全国学会等社会团体应在科普事业中发挥作用。全国学会不仅应当积极参与各类科普活动,而且应当主动组织各类科普活动。全国学会开展科普活动不仅履行了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也将在自身的发展中获得公众的回报。
学会需要遵循构建“一流科普”发展格局的思路、布局和部署,如何结合学会自身优势理解科普对象的广泛性、探索科普群体的多元性、营造科普氛围的社会性等,加强学会自身科普的使命感、义务责任,在培育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良、覆盖广泛的科普工作队伍的同时完善科普基础设施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