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霜霉病俗称“黑毛”、“跑马干”,是黄瓜的常见病害。在适宜条件下,发病迅速,危害很大。病原菌为古巴假霉菌[Pseudopeonospora cubensis(Berk.et Curt.)Rostov.],属鞭毛菌亚门真菌。
【症状】 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为害叶片。苗期子叶发病,初期在子叶上出现褪绿点,逐渐形成枯黄不规则病斑,湿度大时,子叶背面形成灰黑色霉层。成株期发病,初期在叶缘及叶背面出现水浸状褪绿点,病斑很快扩展,1~2天内因扩展受到叶脉限制而形成多角形水浸状病斑,早晨湿度大时比较明显。1~2天后水浸状病斑逐渐变成黄色、黄褐色至褐色,此时湿度大时叶片背面的病斑出现灰黑色霉层。湿度小时,病斑褪色质干病重时叶片布满病斑,致使叶缘卷缩干枯,最后叶片枯黄而死,植株提前拉秧。品种抗病性不同,症状有所不同,感病品种常表现出以上的典型症状,病斑大,呈规则的多角形,叶背面霉层厚。而抗病品种发病时,叶片褪绿斑扩展缓慢,病斑较小,病斑多角形甚至圆形,病斑背面的霉层稀疏或没有,病情发展较慢,很少造成提早拉秧。
【发病规律】 病菌在南方或北方温室黄瓜上越冬,借气流、雨水向四周传播蔓延,从气孔侵入。发病的适宜温度为15~22℃,空气相对湿度在85%以上时利于发病,所以病菌喜温湿的环境条件。昼夜温差大、高湿、叶片结露时间长、植株长势弱的条件下,发病早而重。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露地栽培可选用津园5号、中农16、绿园4号等,塑料大棚栽培可选用津优1号、中农12号等,日光温室栽培可选用津优35、中农13号等品种;及时清除枯枝败叶,将枯枝败叶烧毁或掩埋;选用抗老化无滴膜,可增加光照,降低空气湿度。
2.生态防治:白天把棚室气温控制在28~32℃,温度超过30℃开始放风;下午棚室气温下降到20℃时闭风;夜间,气温13℃以上时可整夜放风,夜温12℃以上时放风3小时,夜温11℃以上时放风2小时,夜温10℃以上时放风1小时,要保证夜晚棚室温度低于20℃再闭风。要防止棚室内出现95%~100%的空气湿度,不在叶片上产生水膜。除了要采用合理的通风换气措施外,还应合理浇水,防止浇水过勤、过多,应该采用膜下暗灌,有条件的要采用膜下滴灌、渗灌,浇水应在晴天上午进行,浇水后闭棚提温,然后通风排湿。
3.营养防治:定期进行根外追肥,提高植株体内一些营养物质含量,可以达到预防与控制病害发生的作用。可用尿素0.2千克加糖0.5千克加水50千克配制溶液,在生长盛期每5天喷施1次,连喷4~5次。或用0.2%磷酸二氢钾溶液喷施叶面,每7天1次,连用3~5次。
4.生物防治:发病前和刚刚发病时喷施2%嘧啶核苷类抗菌素水剂200倍液防治霜霉病。
5.物理防治 病情严重时,可采取高温闷棚的方法控制病情的发展。闷棚前1天浇足水,摘掉发病严重叶片,弯下接触到棚膜的瓜秧龙头。闷棚当天要求天气晴朗,在上午10时左右密闭棚室,使气温上升到44~46℃,持续2小时,然后逐渐加大通风量,使温度恢复为常温。要严格控制温度和时间,温度计要挂在龙头的位置测量温度,温度不可超过47℃。闷棚后加强肥水管理。
6.化学防治:发病初,可选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4%噁霜·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喷施。发病较重时,可用72%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72.2%霜霉威水剂600~800倍液,或60%氟吗·锰锌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喷施。上述农药要交替使用,每6~7天喷1次,连喷3~4次。当棚室内湿度较大时,应使用粉尘剂或烟雾剂。粉尘剂可选用5%百菌清粉尘剂,在早晨或傍晚密闭棚室,每亩每次用1千克粉尘剂喷撒,根据病情每8~10天喷一次,连喷3~4次,喷后1小时打开通风口通风。烟雾剂可用45%百菌清烟剂,每亩用量200~250克,傍晚闭棚后点燃熏烟,7天熏一次,连续熏3~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