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北京中轴线”为何能申遗成功?申遗的意义是什么?

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

编辑:晴晨

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申遗成功,我们都很高兴、自豪,不过开心之余,有网友提出这样的疑问:北京中轴线上的故宫、天坛已经是世界遗产,为何中轴线还要申遗?而且竟然成功了!它申遗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为何要申遗?

要知道,“北京中轴线”代表的绝不仅仅是一条孤零零的线,而是统领整个老城规划格局的建筑与遗址的组合体。

“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此后经不断演进发展,形成今天全长7.8公里、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其选址、格局、城市形态和设计体现了《周礼·考工记》所记载的理想都城范式,展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传统,见证了北京城市的发展演变,是体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标识。

“北京中轴线”鸟瞰

“北京中轴线”北端为钟鼓楼,向南经过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至南端永定门;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东西对称布局于两侧。**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曾说:“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明清时期,钟鼓楼承担着城市计时与报时功能,是重要的城市管理设施,见证了中国古代钟鼓报时的生活方式。从钟鼓楼向南步行约10分钟,就会看到万宁桥——“北京中轴线”上最古老的桥梁,其位置及交通功能历经7个多世纪未变,为元代以来“北京中轴线”的叠压关系提供了重要物质实证。

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说,“‘北京中轴线’是逾7个世纪城市历史遗存不断累积叠压的结果,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体现出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规划理念的持久生命力。”随着历史的进程、文明的演进,北京中轴线已经成为连通历史与未来的“文化之脊”。

为何能申遗成功?

礼序乾坤,乐和天地。这是一条历史的轴线,也是一条文明的轴线。

要理解“北京中轴线”蕴含的哲学思想,便不得不提《周礼·考工记》。根据《周礼·考工记》描述,理想的国都平面应呈方形,宫城居中,朝堂位于南侧,市肆和居民区位于北侧,东侧设太庙,西侧设太社,即“左祖右社,面朝后市”。这一范式对中国历代都城规划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北京中轴线正是这一范式完整的物质载体,展现了中国古代王朝制度和城市规划传统,见证了北京城市的发展演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北京中轴线”所体现的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论和“中”“和”哲学思想,为世界城市规划史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成熟阶段的杰出典范,代表了世界城市历史中的一种特有类型。

申遗的意义是什么?

2012年,北京中轴线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在12 年申遗过程中,北京市以中轴线申遗保护为契机,带动老城整体保护,带动重点文物、历史建筑腾退,强化文物保护和周边环境整治。“我们制定并实施了《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2020年7月-2023年6月)》,包括价值阐释、保护管理、环境整治、公众参与、保障机制等方面。” 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专职副主任褚建好介绍,在疏解、修缮、环境整治中,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格局、历史风貌逐步复原和生动再现,中轴线的人居环境和城市风貌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提升。

褚建好表示,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是彰显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重要成果。申遗成功既是一座里程碑,也是一个新起点,标志着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进入新阶段。“未来,我们将持续总结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的成功做法,借鉴世界遗产保护的国际经验,切实履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落实好以中轴线申遗保护为抓手带动老城整体保护。”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马全宝认为,中轴线不仅在历史和文化上具有深远影响,还带动了北京老城商业、交通、生态和产业的四重价值叠加,为现代北京城市的规划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他表示,北京中轴线的智慧与风华持久弥坚,通过对它的研究,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和保护这条古老的“城市脊梁”,还能从中汲取智慧,指导未来城市的规划和建设。

一位来自赞比亚共和国的遗产专家说,以我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将北京中轴线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意义深远。对历代人而言,这条宏伟的城市轴线具有丰富而深厚的内涵。

参考来源:新华社、《北京日报》、人民网等

评论
科普双辽
举人级
学习
2024-10-29
阜阳程建
进士级
遗产保护
2024-10-28
吉光(梁云立)
太师级
已读
2024-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