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世遗的中国沙漠:揭秘巴丹吉林沙漠“五大怪”

科普中国
原创
公众科普,科学传播。
收藏

当地时间7月26、27日,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我国申报的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短短两天,新增三处世界遗产,令人激动和振奋。

说起沙漠,就会让人想到黄沙漫天、荒无人烟的恶劣环境。然而,巴丹吉林沙漠却与众不同,简单说来,至少存在五大“怪现象”。

20240728f06f6b682478484bb546295d80e3a335_2024072870cd7041f59741a3bb077e5ea711de22.jpg

图片来源:新华网

01 奇峰耸立:“沙漠珠峰”的未解之谜

巴丹吉林沙漠地处阿拉善高原,属中国西北极干旱的温带荒漠地区,是中国第三大沙漠第二大流动沙漠。其中,最为人称道的自然景观便是连绵起伏的沙丘,呈现出新月形、线形、星形、圆顶形和抛物线形等多种形态。在长期定向风的作用下,有些沙丘的位置渐渐固定下来,高度和规模逐渐增加,以至于从沙丘变成了高大雄伟的沙山

必鲁图峰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座沙山,海拔1617米,相对高度约500多米,它也是世界上相对高度最高的固定沙山之一,被誉为“沙漠珠峰”。

关于必鲁图峰以及巴丹吉林沙漠中众多高大沙山的成因,科学界至今仍有争论。一种观点认为,这些沙山是由常年刮吹的西南风携带沙粒在山前堆积而成,沙山表层沙子下20至30厘米处为湿沙层,沙子孔隙里含有大量水分,使得沙丘湿度增大、固定性增强,久而久之形成了高大沙山。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巴丹吉林一带原本可能是丘陵地貌,沙化后沙粒直接覆盖在丘陵上,从而形成了高大的沙山。

02 天籁之音:“鸣沙王国”的奇妙乐章

在甘肃敦煌有一片因发出嗡嗡声响而被称为‘鸣沙山’的沙丘区,而在巴丹吉林沙漠,这种现象也十分常见,许多沙丘在特定条件下能够发出奇妙的声音,被称为“世界鸣沙王国”。

巴丹吉林沙漠的鸣沙山相对高度在200~500米之间,有的发出声响如丝竹管弦悠扬动听,有的则如雷鸣般震撼人心,如果你站在高耸的沙丘之巅,轻轻下滑便能听到那来自大自然的天籁之音。

沙丘上的沙子为什么会“鸣叫”呢?科学界至今尚未有统一的解释。有一种说法认为,由于沙漠气候干燥,缺少水分,当沙丘上的沙粒因风力或人为因素而滑动时,干涩的沙子(主要为石英颗粒)之间的孔隙会不断变化,空气在孔隙中快速进出,产生振动并发出声音;另一种说法是,沙子之间相互摩擦产生的静电会激发空气振动并产生声音;还有一种说法是,沙山之间沟壑纵横,沙峰起伏,形成了天然的共鸣箱,如同一个巨大的音箱,沙子之间摩擦产生的声响经过共鸣箱的放大作用,形成了巨大回响。

巴丹吉林沙漠夏日风光

图片来源:新华社(贝赫 摄)

03 湖泊密布:“漠北江南”的自然奇迹

在巴丹吉林沙漠这片看似荒芜的沙海中,却奇迹般地分布着众多湖泊,形成了“漠北江南”的独特景观。据不完全统计,巴丹吉林沙漠中共有湖泊140多个,其中常年有水的湖泊达74个。这些湖泊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有的如镜面般平静,有的则碧波荡漾。

巴丹吉林沙漠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而且蒸发旺盛,在如此干旱的环境下为何会形成星罗棋布的湖泊呢?这些湖泊的水来自于地下水。地质学家研究发现,巴丹吉林沙漠中有一条规模较大的断裂带——阿尔金断裂带,由多条长达数百千米的断裂组合而成,全长超过1600千米。由于断裂带岩层破碎,具有良好的导水性,高山上的冰雪融水通过地下水补给通道,源源不断地流向巴丹吉林沙漠,最终在低洼处汇聚成湖。

在炎热的夏季,巴丹吉林沙漠中的湖泊相对于沙丘而言是一个冷源。但到了冬季,这里的湖泊不结冰,湖泊区地表温度明显高于其它区域,对局地气温能够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表现出奇特的“暖岛效应”。

到了夏季,湖泊的蒸发愈发旺盛,导致盐度越来越高,许多生物因无法适应而死亡,但能够适应高盐环境的藻类以及以藻类为食的卤虫大量繁殖,导致湖水呈现出迷人的粉红色。例如,被当地人称之为“红海子”的达格图湖。由于湖泊通常以粉红色为主色调,并夹杂其他颜色(如沉淀的白色盐分等),而且会随季节和水量的变化而变化,也被誉为“玫瑰湖”。

内蒙古阿拉善盟巴丹吉林沙漠深处的粉红湖景色

图片来源:新华网(王正 摄)

04 神泉涌流:沙漠腹地的生命之源

巴丹吉林沙漠中的湖泊大多为咸水湖,这是气候干旱,湖水蒸发强烈,盐分逐渐积累所致。然而,在这片盐碱之地,却奇迹般地存在着几个淡水湖,它们的水源补给可能更加稳定且纯净,为沙漠中的生命提供了宝贵的淡水资源。

据新闻媒体报道,巴丹吉林沙漠的东南陲分布着不少涌泉形成的淡水小湖,这些水域平均水深3米,对发展渔业生产十分有利,1979年当地人在这里建立了渔场,收获颇丰。例如,进入巴丹吉林沙漠的门户——巴丹湖,就是一个罕见的淡水湖,湖中盛产鱼类,当地人经常组织渔业增殖放流活动,也为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改善水域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

巴丹吉林沙漠中之所以会有淡水湖,应归功于汩汩清泉。它们通常隐匿在我们难以察觉的湖底,日夜不停地向湖泊中注入清澈甘甜的淡水,从而保持湖泊盐度平衡。有时,它们也会冒出湖面。音德日图湖(又称“庙海子”)中有一块仅3平方米左右的孤石,石上有上百个细小的泉眼,日夜不停地涌出泉水,被当地人称为“神泉”。

05 怪石林立:风力创作的“自然雕塑”

在巴丹吉林沙漠西北边缘的戈壁中,分布着许多各种形态的奇石,当地人称之为“海森楚鲁”,在蒙古语中意为“像锅一样的石头”。当你走进这片怪石林,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天然雕塑公园,大大小小的石头有的像巨大的蘑菇,有的像俏皮可爱的猴子,有的像张牙舞爪的鳄鱼,还有的像展翅翱翔的雄鹰……每当大风吹过,受石壁阻拦而导致风声发生变化,音调高低不一,更为怪石林增添渲染了神秘气氛。其实,海森楚鲁怪石林属于典型的风蚀地貌,即由风力对地表岩土的破坏而形成的地貌。

#(环境)(4)戈壁中的“怪石林”

游客在内蒙古阿拉善盟“海森楚鲁”怪石林里游览。

图片来源:新华社(王将 摄)

海森楚鲁怪石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自然过程。据专家考证,这里的石头属于花岗岩,是由岩浆在地壳深处冷却凝固后形成的火成岩,随着地壳运动,最终暴露于地表。此后,在强烈的风力作用下,变为如今这副千奇百怪的模样。

还有学者认为,盐类结晶也对怪石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称之为盐风化作用。岩石表面的盐分随着水分渗入裂隙中,后来在干燥条件下结晶形成盐类颗粒,而结晶过程中产生的体积膨胀会对岩石表面颗粒产生压力,从而导致岩石破裂或脱落,最终形成坑坑洼洼的风化穴。

除了上述之外,巴丹吉林沙漠还以其独特的沙漠环境哺育了许多动植物,形成了独特的生物多样性。更令人瞩目地是,沙漠中的曼德拉山岩画群犹如一处深藏不露的宝藏,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与历史内涵,静静地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沧桑。如今,它将以世界遗产的崭新身份展现在世人面前,吸引更多的人亲身感受沙漠奇观的震撼与美丽。

作者:马志飞,科普作家,北京科普作协会员,著有《石头记》《玻璃地球》等科普图书10余部,曾荣获自然资源部优秀科普图书奖、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中华宝石文学奖”科普作品奖等。

审核:李忠东 四川省地球物理调查研究所副所长、自然资源部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四川省地调院地球科学人才计划首席专家

出品:科普中国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评论
臭皮匠心
庶吉士级
巴丹吉林沙漠的“五大怪”不仅体现了其自然景观的独特魅力,也展示了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韧性。这些特点使得巴丹吉林沙漠不仅成为了一处旅游胜地,更成为了科学研究和生态保护的重要对象。
2024-08-05
无为通达
学士级
巴丹吉林沙漠的这些奇特景观,‌展示了地球上重要、‌典型且持续的风沙地貌发展过程,‌同时也成为了丰富多彩的生物栖息地‌。‌
2024-08-05
传承解惑
大学士级
巴丹吉林沙漠如梦幻之境绽放,它既是自然的杰作,也是文化的瑰宝,这里每一粒沙子都承载着故事,每一阵风声都传颂着辉煌。
2024-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