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长寿有秘诀?干细胞是再生医学中最核心的医疗技术

郑大干细胞库
让生命科学普惠众生 长期分享细胞科学知识河南省科普教育基地
收藏

对于任何生命来说,无论曾经多么绚烂,都必须要经历一个由生到死的过程,冥冥中似乎有只看不见的手在操纵着这一切,仿佛死亡程序在出生那一刻就已启动,人类也不例外。那么,指挥万事万物的,这只看不见的手,到底是什么呢?

地球的年龄大概是46亿岁, 自打地球开始形成,就是一个死寂的无生命的星球。但是随着生命的出现,经过漫长的演化,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 从卵生到胎生,从裸子植物到被子植物,地球上的生物变得异常的丰富多彩。

对于任何生命来说,无论曾经多么绚烂,都必须要经历一个由生到死的过程,冥冥中似乎有只看不见的手在操纵着这一切,仿佛死亡程序在出生那一刻就已启动,人类也不例外。

那么,指挥万事万物的,这只看不见的手,到底是什么呢?

DNA 基因

每一个活的生命体里,都有一样最重要的物质:储存着生命体特有遗传信息的密码本DNA。

所有生命体的生长发育, 都是由基本组成单位细胞的生长分裂来完成的。DNA就在每一个细胞的中心处, 随着细胞的分裂, 精确的一次次复制给新的细胞,确保了这个物种的连续性。

每个生命体都是无足轻重的,而生命体细胞里的DNA才是最关键的。

大自然最终的选择是,让承载DNA的生命体不断的繁衍(出生-->死亡), 来打磨出越来越适应环境的好基因,最终让DNA获得了永生,在身体里代代相传。

我们只是DNA进化过程中的一个棋子而已。

人体最初也只是一个细胞——受精卵,它按照像蓝图一样的(DNA)基因密码,形成一个完整的人。DNA就是上图中的这样一个长长的螺旋形双链,而决定我们身体发肤各种不同点的基因就是这长链中的一小段。

所以,自打在母体里开始,我们的身体就好像在经历一种程序性的衰老过程。

胚胎(受精 - 受精后8周)精子和卵子相遇,形成受精卵开始;

胎儿(怀孕第10周 - 出生)各种器官开始形成完善;

婴儿(0个月至12个月)哺乳期, 乳牙开始形;

幼儿(1 - 3岁)学会走路;

童年/ 少年(4 - 11岁)换牙;

青春期(12 - 19岁)身高体重快速增长, 男女性成熟;

成年(20 - 60岁)更年期通常在49-52岁之间发生, 女性丧失生育能力;50岁左右, 头发开始变灰白;

老年(61- 岁)75岁以上的人中,有近一半听力下降;80岁以上, 近一半的美国人有白内障。

按照现在的科技水平,如若我们无法阻止DNA的损伤(程序化衰老),也就无法真正的逆转衰老。

虽说衰老早已命中注定,但我们人类厉害的一点就是, 不会轻易屈从于自然法则,一心想破解这个自然法则, 即使个体不能达到永生, 至少也要做到延长我们的生命。

**器官就像零件一样,**它们也是有保质期的

我们的身体就像是一台机器,它是由若干个零件组成,每个零件都有它的使用期限,而身体器官就像零件一样,它们也是有是有保质期的。

为了能拥有健康身体,达到延年益寿目的,需好好呵护身体上的每一个器官。

人体衰老所表现的组织器官结构退行性变和机能降低,其本质是细胞衰减,而细胞的衰减又主要由干细胞衰减所致。人体老化的源头是干细胞不足****,就要及时为机体补充缺乏的干细胞,帮助机体快速地更新替换衰老的细胞,从而使机体年轻充满活力。

补充干细胞,让器官老化慢下来

随着生命科学人员的不断努力,发现细胞是构建生命的最小功能单位,细胞的衰老是组织、器官、机体衰老的基石。

我们的人体由40万亿-60万亿个细胞组成,而这些细胞又分为很多类型,各类细胞通过产出不同的功能蛋白,来相互协作。(若把细胞比作一个工厂,我们上边提到的DNA,就是工厂的生产计划)。

细胞会根据提前制定的“生产计划”,日复一日履行职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衰老),生产能力也随之下降,需要兴建新的工厂,来维持人体运转,这时干细胞出现了。

干细胞负责修补、维护组织,能快速发育出新细胞,替换死去的细胞。

遗憾的是,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并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随着人的年龄不断增长,干细胞的储备数量也越来越少,导致生理功能日渐衰退。

于是,一部分人选择在自己年富力强时保存一些种子干细胞,以备不时之需;干细胞无疑成为了备受瞩目的“巨星”。

1998年,美国《科学》杂志将干细胞的研究成果列在十大科学进展的首位。认为干细胞是再生医学中最核心的医疗技术,它最显著的作用就是补充种子细胞替代衰老细胞,修复病变细胞。

随着人类对生命科学的研究,干细胞应用方面也取得了较为理想的进展。虽然目前无法倒拨生命时钟,打破程序化衰老,但其实要知道一点,1000年前人类的平均寿命也就40多岁, 2019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7.3岁。相信随着再生医学的发展,人类可以活的更健康、更长久!

免责声明: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为科普性知识,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不做商业用途,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