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双缝干涉实验中,单个光子是通过左缝还是右缝?

星空计划
原创
星空计划运营团队账号:活动信息发布、创作者培育计划作品发布等
收藏

1801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做了一个著名的双缝干涉实验,证明了光具有波的干涉现象。万万没有想到,这个实验在诞生的 100 多年后,却在物理学江湖掀起了轩然大波。费曼评价说:双缝实验中包含了量子力学的所有秘密。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波的干涉现象。所谓干涉,就是波峰与波峰相遇的那个瞬间,波峰会变得更高,波峰与波谷相遇的瞬间,会互相抵消。光波在通过双缝之后,就相当于从一个波源变成了两个波源,于是两个波源发出来的波就会发生干涉现象。波峰相遇就变得更明亮,波峰与波谷相遇就会变暗,从而在屏幕后面形成明暗相间的条纹。

在当时,一些物理学家对于光既是粒子又是波这件事情感到十分的荒谬,有人提问:“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单个光子到底是通过了左缝还是右缝呢?”

这个问题不得了,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像病毒一样传染了所有的物理学家,他们陷入了苦苦的思索中。

假如我们把一束光看成是无数个小球组成的,先在平面上开一条缝,实验结果是这样:

一束光通过一条狭缝照在后面的屏幕上,会形成一片光亮区域。光子根据概率分布在屏幕上,离中心越近,光子分布越密集。这个现象不难理解。

但是,一旦我们在那条狭缝的边上再开一条狭缝,情况马上会变得很神奇:光子就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排成了整整齐齐的队形。

问题来了:单个光子是怎么知道前面是一条缝还是两条缝的呢?把这个问题问得更简洁一点,就是:单个光子到底通过了左缝还是右缝呢?

玻尔认为,这个问题本身不成立,光子既不是通过左缝,也不是通过右缝,而是同时通过了左缝和右缝!

这个回答真是让人莫名其妙。不出意外,全世界的大多数物理学家都群起而攻之,爱因斯坦甚至说玻尔丢掉了最基本的理性思想。

难道没有办法用实验来检测光子的运动路径吗?非常困难。试想一下,我们为什么能“看到”?原因在于物体发射或反射出无数的光子,这些光子在我们的视网膜上成像,所以被我们“看”到。但如果我们要观测的对象就是光子本身,那麻烦可就大了。

好消息是,物理学家发现:一束电子流跟光一样具备波粒二象性。要记录和测量电子就要比测量光子容易得多了,因为电子不但有质量,而且带电。我们大可以在双缝中各安装一个仪器,测量电子有没有通过这道狭缝。

然而,实验结果再次让物理学家们大跌眼镜:一旦在狭缝上装了记录仪,他们确实可以测量到电子通过了某条狭缝;但怪异的是,一旦电子被测量到了,双缝干涉条纹也就消失了,如果不去测量,双缝条纹又会神奇地出现。这事实在是太怪异了,物理学家们怎么也想不通,电子的行为怎么还跟测量有关?

看到这个结果,玻尔却乐坏了:这证明了他的不确定性原理是正确的——电子弥漫在整个运动路径上,只有当我们去测量它的时候,它才会聚拢为一个点,如果不去测量,它就是一束波。

通过这个故事,你会发现,科学家们总是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科学上的很多重大发现,都源于科学家们对常规思维的突破。天才的不确定性原理,为量子力学大厦打下了根基。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作者:科学声音

审核:北交大物理实验室高级工程师 周晓亮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评论
科普ZSL
学士级
已阅读
2024-08-15
科普5dfc4f1bb909c
太傅级
2024-08-12
飞马腾空
太师级
阅读理解
2024-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