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国科协科普部与人民网联合策划推出“见证科技之路”主题报道,聚焦国家科技战略政策、重要科技奖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等,深入基层一线开展采访调研,推出一批生动鲜活的科普精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为建设科技强国汇聚磅礴力量。
在白山松水间,吉林正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带来一股股澎湃不息的创新发展动能。这一切“新”在哪里?
新,在于“梨树模式”守护黑土地的产能和生态循环,成为全国耕地保护的典范,让科技兴农的种子在希望的田野上生根发芽。
新,在于坚持“药材好,药才好”的信念,守护人民健康,传承我国中医药文化。
新,更在于“中国汽车工业老大哥”以领航者的姿态,向汽车产业的最前沿发起冲锋,为世界汽车工业领域标注中国的速度与力量。
破解核心参数
掌握精密制造的“钥匙”
说到大工业,东北可以算是我国工业发展的先驱。我国的第一个汽车制造厂、第一台汽车都是从这里诞生,彻底结束了我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开辟了新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新纪元。如今,这里的新质生产力更是在不断迈进新高度。
2008年2月,一汽自主研发的我国第一台V12发动机如期完成各项设计及试验开发工作并成功点火,顺利通过验收。这台发动机的开发凝聚着几代红旗人的心血,它的诞生填补了中国汽车品牌在此类发动机技术上的空白,标志着我国已经掌握了高端轿车发动机的开发技术。
“V12发动机的复杂程度是属于顶流的,为什么要做它呢?就是因为V12发动机在结构上是最稳定、最安静、振动最小的。在发动机运转的时候,把一个硬币立到发动机的进气管上,这个硬币可以立着不倒。”中国一汽研发总院副院长赵慧超介绍,经过技术升级,目前,全新一代V12增压直喷发动机的功率已经从原来的300kW提升到了540kW,扭矩从原来的550Nm提升到了1100Nm,在国际上实现绝对领先。
发动机作为汽车的心脏,之所以能提供强大的支撑,其中缸体精密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安装缸体曲轴时,有一种数值叫同轴度,同轴度偏差值越小精密度越高。
发动机的曲轴一共有七个孔,将七个孔连成一条线,犹如在一公里开外直中黄豆粒大小的靶心,单单这一项工作,就需要一汽几代人付出心血,需要无数条数据的测试,才能突破那0.015毫米的差值。
中国一汽研发总院整车开发院试制部高级技师杨永修在工作中。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供图
“0.015毫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直径的1/5。我们那时候去国外参观交流,这些核心的参数不让我们看,就只让看看表面的文章。我们要编辑上千条上万条的程序来弥补机床之间的这种误差。”中国一汽研发总院整车开发院试制部高级技师杨永修自豪地说,“V12 发动机可以说是一款叫得响的国产发动机,也是给红旗车装上了一颗咱们的‘中国心’。”
企业有活力,创新有动力。中国一汽总经理刘亦功表示,“近年来,中国一汽累计突破了870项关键核心技术,申请发明专利1.4万余件,发明占比超过了75%,央企专利技术评价进入A档行列。”
“梨树模式”
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
科技创新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真真切切地融入进吉林的每一寸土地和每个人的生活中,从现代化的汽车生产车间到丰收的田野,梨树县的“保护性耕作”正在保护这片“耕地中的大熊猫”,也诠释了如何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历经多年耕作和风雨侵蚀,东北黑土地退化的问题备受关注。如今,这里的黑土正在以每年2毫米左右的速度悄悄流失,这个数据听起来似乎没什么,但再过100年后,这里很可能就会成为贫瘠土地,我们不仅会失去优质的耕地资源,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汇集到梨树县的农技人员“十年磨一剑”,研究并推广“梨树模式”,将玉米秸秆还田覆盖在土地上,如同为土地“穿上衣服”,不仅防止风雨侵蚀,还能保水抗旱,让土里生长出丰富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犹如无数个‘耙子’,7×24小时地在土下作业,让玉米根系扎得更深、长得更壮。”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李保国介绍。
土壤侵蚀减少,水土流失降低,土质会越养越肥,生态会越来越稳定,耕种才能得以更好地保障。
梨树百万亩绿色食品玉米标准化基地核心区。梨树县委宣传部供图
如果说秸秆覆盖是为土地“穿衣”,免耕播种机就是黑土地上的“神器”。免耕机用极其专业的“手法”尽量保证在不破土的前提下,一次性完成秸秆处理、播种、施肥、镇压等全套耕种环节。2008年,东北地区研制出了第一台自己的免耕播种机,如今已经发展到第四代免耕+条耕一体机。免耕播种机的应用与秸秆覆盖还田相辅相成,才成了如今较为成功的“梨树模式”。
黑土地新生了,农民的收成翻倍了。在“梨树模式”的大力推广下,土地不再是“吨肥田”,粮食不再只是靠化肥催产,更重要的是让优渥的黑土地自然孕育出更健康的粮食。
中药材基因鉴定系统
为中草药开通“身份证”
发生在吉林黑土地上的新科技,不只是为了保护珍贵的耕地资源,保障人民群众吃饱肚子,还为这里的中草药开通了“身份证”,通过基因鉴定技术,保护我国道地药材的种质资源。
由于野生道地药材资源的逐渐枯竭,假冒伪劣药材充斥市场,不仅导致中药材的声誉受损,而且也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威胁,识别药材真假尤为重要。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中国工程院院士、成都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陈士林带领团队构建了全球最大的中药材基因鉴定系统,包含了100多万条中药材鉴定的基因序列。“中药材大多数用的是没有分类学核心特征的根茎叶,传统的分类方法很难鉴定。一些药材用化学、显微鉴定也很难,因为很多物种之间是交叉的,特别在一些近缘种、易混种的中药材鉴定上存在局限。此外,传统鉴定方法依赖经验,对鉴定人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相关人才培养周期长。”陈士林介绍,“中药材基因鉴定技术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就像人的亲子鉴定一样。”
吉林敖东人参种植基地。吉林敖东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供图
吉林省依托长白山地区优势,将我们所熟知的人参、淫羊藿、黄芪等许多中药材的各地区种子进行统一收集和栽种,通过基因鉴定,筛选出较为优质的种子,对它们进行系统性研究和培育,最终实现大面积种植,这样优质的药材才会被更好地保护延续。
有了优质的药材只是第一步,要做好一支放心药,还需要经历许多科技化的生产工艺,其中检验环节尤为重要。在敖东药业有一个超百人的检测中心,从原料、辅料、包装材料各方面都会进行严格把控,确保源头质量。生产车间采用全自动化生产线,其中全自动灯检机系统会将合格标准样本录入到系统中,这样灯检机在检测过程中,精准剔除每一个不合格产品,更加保障了每一支药、每一粒药都质量可控。
一路向“新”,奔腾前行。新质生产力,让这片老工业基地焕发新生,也让这片广袤的黑土地耕耘着未来。新时代的吉林,宛如一幅瑰丽绚烂的画卷,在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上熠熠生辉,不断书写辉煌。
审核:
李保国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
赵慧超 中国一汽研发总院副院长
陈士林 中国工程院院士、成都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