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家长说希望尽快举办下一期!科学少年中国行泰宁科考营活动圆满完成

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就是力量》创刊于1956年;
收藏


知识与梦想,是攀登科学高峰的力量源泉,如同一盏明灯,照亮青少年成长之路。2024年立秋之前,一场精心准备的科学少年中国行科考营活动,一群少年探索者在科学家的引领下,徒步泰宁世界地质公园50公里,踏上寻找知识宝藏之旅。

学会寻找蛛丝马迹和就地取材,是科考活动中的重要技能。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自然资源首席科学传播专家苏德辰教授眼中的岩石山体会说话,一条裂缝、一道水痕,是大自然无声诉说的语言。岩石中的一片变质岩、一块云母,是得以窥见地球几十亿年沧桑变化的橱窗,是解开地球科学密码的“蛛丝马迹”。

泰宁九龙潭、寨下大峡谷等蜿蜒的山间小道上,营员们一改以往只顾登山的习惯,在苏德辰教授的指引下,学会了仔细观察丹霞地质构造的细微变化,寻找石头上的纹理,岩层的变化,发现不同岩层年代的分界点,并学用科学的方法去记录。

“学会就地取材,也是野外科考的重要技能。”苏老师带着营员们用身边的小物件,笔,树枝,作为测量岩石的比例尺;把帽子当成捞溪里小鱼的“网”,连随营的家长们也一起效仿起来,直呼这样的思维太有必要了。

从微小的蛛丝马迹中发现大自然的规律,在地质之美中体会知识的力量。

学会提问,是世界不断得以呈现的开始。

问问题并不是指对某人发问,而是对某个现象的提问和思考。曾有位企业高管教练说,“会不会提问可以造成人们人生的差距。”优秀、成功的人是会提问、会思考的人,因为提问和思考,我们想要认识的世界也不断得以呈现。

《庄子·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科考研学的意义正在于此。不论是岩石的纹理,还是沉积岩的形成,亦或是昆虫生态的相互作用等,万物有成理而不说,需要我们在走进自然的过程中去发现、观察和研究。

发现大自然的奥秘,从学会发问开始,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蜜蜂研究所副研究员姚军老师说,“我们要尽情地去探索、去发现、去提问、去回答,通过科考营成为一名科学小侦探。”科考营在野外科学教育环境中,打破了地理生物课本知识与大自然的割裂,建立了触手可及的链接,营员们面对丰富的自然生态,不断提出问题,探讨疑惑,“这只蚂蚁为什么被花夹住了出不来?”“我们能不能拿小草枝来试试看会不会被再力花夹住?”

科学家导师陪伴下的科考活动,引导下营员学会如何提出有深度的问题,如何思考问题的根源,如何通过探究获得答案,在探索中不断成长。

学会团队协作,是实现目标的关键。

在泰宁世界地质公园的崎岖山路上,营员们化身科学小记者,在户外的一堂小记者素养课上,认识科学家精神,学习分工协作,采访、记录、摄影、摄像、文字整理等不同岗位,迅速组成小团队采访科学家,营队活动中与科学家导师的近距离接触学习,他们身上爱国、奉献、创新、求实、协同、育人等精神品格也在无形中影响着营员。

就如在开营仪式上,《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社社长兼主编郭晶博士对营员们说,“你们要特别感谢自己的爸爸妈妈,因为是他们给你们提供了近距离接触优秀科学家的机会,亲身感受科学家的魅力和求真探索的科学精神,这会成为你们受益终身的成长的能量。”

《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科学家小记者在泰宁寨下大峡谷采访自然资源首席科学传播专家苏德辰教授

《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科学家小记者在泰宁世界地质公园采访中国农业科学院副研究员姚军老师

高质量科考研学,以科学教育提升营员思辨能力。

泰宁研学活动收获的自然科学密码,也带给营员们更深的思考:如何运用好国家级世界地质公园的优势,更好地开展科学教育活动?五天的营队活动虽然已经结束,但这样的话题值得进一步思考与探索。

《知识就是力量》科学少年中国行科考营,始终坚持科学家带队的高品质研学活动,已经有八年的时间,这期间收获了无数的感动,也记录了珍贵的科学教育一手资料。泰宁科考营同行的营员家长,既是参与学习者,也是营员成长见证者,在《知识就是力量》研学问卷调查中,多位家长反馈,“希望尽快举办下一期科考活动。”这是给到组织者和带队科学家最好的褒奖!

西汉刘向《说苑·政理》提到:“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苏德辰教授本次科考活动伊始以此分享鼓励营员,也愿这样的科学探索体验能够激励更多的科学少年,走进科学的殿堂,探索未知的领域,为科学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撰文 | 何郑燕

责任编辑 | 赵青云

运营编辑 | 赵青云

质量审核 | 何郑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