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声权
说起心电图,人们并不陌生,但提起脑电图,人们并不熟悉,以至于很多用了脑电图检测的患者还以为是新发明的检测仪器。脑电图是通过放在头皮的电极将脑部的自发性生物电位放大而获得的图形。目前普遍采用的国际10-20电极配置法,没有辐射,不会引起疼痛感,也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已成为国际公认的检测标准。
从1924年起,对脑电图的研究已持续100年,对科学家研究人脑的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日前,在最新一期国际期刊《自然·人类行为》委托进行的一项调查中,500多名脑电图研究人员展望了未来这项技术。其中一些研究人员预测,科学家将使用脑电图来诊断特定大脑疾病,并提出治疗方法;另一些人则预计,脑电图将被广泛用于增加人们的认知能力,或无缝集成到虚拟现实应用设备中。
一个人大脑中的细胞数量超过1000亿,比世界上的人口总数还多出很多倍,如何观察大脑、认识大脑、测量大脑一直是一道未解的难题。
1755年后,意大利科学家路易吉·伽瓦尼、亚历山德罗·伏打,德国科学家乔治·欧姆,英国科学家迈克尔·法拉第证明了生物组织具有显著的电学性质。1913年,苏联生理学家普拉夫维奇·涅明斯基从一只狗身上记录了脑电,并创造了“脑电图”这一术语。
真正将脑电图带入科学界的是德国精神病学家汉斯·伯格。1893年,19岁的汉斯·伯格在德国军队演习中从马上掉下来。就在同一天,远方的妹妹对汉斯·伯格产生了不祥的预感。对于年轻的汉斯·伯格来说,这种“自发的心灵感应”使他决定学习精神病学,试图揭示思想如何在人与人之间传递。这个传奇故事不仅让科学家发明了脑电图,还第一次系统地开展了脑电图记录。
汉斯·伯格第一张脑电图记录的是一位17岁的男患者。这次记录的脑电图极其粗糙,毫无波形,难以辨认。为此,汉斯·伯格等了整整5年,直到技术成熟,波形清晰后才发表第一篇论文。为了完善脑电图,他在自己儿子头上实验了73次。那个年代,脑电未被科学界视为主流。直到1934年,两位国际知名的神经生理学家艾德里安和布莱恩· 马修证实了汉斯·伯格的结论,并在1937年巴黎心理学会议上被正式承认和接受。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我国在临床诊断中开始应用脑电图。1948年,江苏省南京市引进国外第一台脑电图仪;1949年,各大城市陆续建立脑电图检查室;1957年,全国第一届临床脑电图培训班在北京创办。此后各大城市的较大医院相继引进脑电图仪,培训专门从事脑电图的专业人员。20世纪60年代末,国产脑电图仪问世,为脑电图检查的普及应用提供了基础条件。
脑电图检查让人们较直观地观察到脑细胞的自发性、节律性电活动,并为癫痫、脑部疾病、精神疾病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曙光。
我国脑电图领域的发展引人瞩目,在科研和临床上取得的学术进步和丰硕成果,标志着脑电图学领域跨入了新时代。或许有一天,脑电记录能像运动手表记录心率脉搏一样便捷,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作者系安徽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