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人爱吃鸭,扬州人喜吃鹅,
“金陵鸭馔甲天下”,
“扬州烟火气,最美是老鹅”,
这些美味佳肴掳获了无数吃货宝宝的心,
那么,
如何让鸭鹅的繁殖跟上市场的需求?
如何随时吃到如家门口那般美味又新鲜的味道?
……
面对这些问题,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的专家多年来深耕科技创新,针对水禽品种繁育、健康养殖技术、养殖设施设备、疫病防控、精深加工、营养与安全等各环节的技术瓶颈开展系统研究,不断夯实“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特色”的现代化水禽生产的科技支撑,积极助推江苏从水禽生产大省向水禽生产强省的转型升级。
围绕现代水禽产业发展与新质生产力这一主题,近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邀请农民日报、人民网、新华日报、江苏卫视、新华网、中国江苏网、江苏科技报、现代快报、扬子晚报等媒体“大咖”深入鹅厂、鸭舍一探究竟,与相关研究所专家、“链主”企业代表、院职能部门代表和当地畜牧兽医站推广人员面对面交谈。
环境变舒适、吃上“营养餐”,大鹅“更乐意产蛋”了
“咕咕嘎嘎”叫声一片,在江苏桂柳牧业集团位于沛县的“鹅厂”,畜牧风机、降温湿帘……七八种种鹅正在这里享受着各种科技设备带来的“服务”,并完成自己的“使命”。其中,桂柳集团和我院共同培育的桂柳大白鹅最受关注,长得快、出栏率高、抗病能力强。
在传统自然繁殖条件下,江苏地区种鹅一般于每年10-11月开产,次年5月进入休产期。尽管目前生产中普遍应用的反季节繁殖技术填补了夏秋季节产蛋空白,但自然季节“靠天收”“一年养鹅半年不产蛋”导致的种鹅生产效率低,仍是制约鹅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问题。
如何真正让鹅的繁殖跟上市场需求?畜牧所家禽繁育与健康养殖创新团队发现,与鸭类似,鹅养殖环境差的以及粗放的生产方式是种鹅繁殖率偏低的重要原因。团队通过创新研发全年高效生产光照调控技术、种鹅全舍饲养殖模式与环境控制技术,采取制定种鹅生产中最适的人工光照程序、各阶段营养饲料配方和免疫程序等,充分促进种鹅繁殖活动,提高种鹅产蛋性能和种蛋受精率。生活环境变舒适了,鹅自然也更乐意产蛋了。单只种鹅年产蛋量由原来的40个-50个增加至96个以上,养殖效率提高近1倍。目前,“种鹅高效繁殖关键技术”已获神农中华农业科技二等奖1项,入选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1项,并形成江苏省地方标准1项;“鹅全舍内高效养殖技术”入选2024年江苏省推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
此外,想要吃到味美安全的鹅,还要保证鹅们吃得好、吃得健康。畜牧所饲草加工与草畜结合创新团队研发了针对种鹅的鹅专用全株玉米青贮饲料和针对肉鹅的鹅功能性颗粒饲料,实现了鹅养殖的降本增效。吃了食用生物发酵饲料的鹅,不仅减少了生长后期会出现采食量下降的情况,还能改善鹅的肠道,缓解小鹅痛风等问题。
创新技术“呵护”鹅蛋,唱响水禽产业“向天歌”
种蛋孵化是种鹅生产的最后一环,对种鹅繁殖的影响举足轻重。由于鹅蛋较大较重,常规90°角翻蛋孵化时常导致死胎,使种蛋孵化率一直较低,严重影响种鹅生产效率。
为提高鹅生产效率和养殖综合经济效益,畜牧所家禽繁育与健康养殖创新团队研究发现,加大翻蛋角度至140-150°,孵化时能够很好地促进鹅胎膜的发育,促进营养吸收,促进胚胎生长发育,能够较好地提高孵化性能。其中,在孵化后期,胚胎存活率是在120°角翻蛋时最高。基于此,团队创新提出了变角度翻蛋孵化技术,帮鹅蛋“摆正胎位”,使鹅苗更易孵出壳。该技术将鹅种蛋孵化率提高到90%的行业标杆新水平。
目前,团队创制的一系列鹅种蛋高效孵化技术已在江苏等地实现大范围推广应用,并全面应用于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桂柳牧业集团,年孵化4500万只鹅苗,规模占全国白鹅市场总量10%-15%左右,占江苏全省鹅市场的80%以上。此外,该技术的应用将扬州鹅受精蛋孵化率提高至89%,健雏率提升至90%。
鸭子住上“小别墅”,变身白富美
想吃上好吃的鸭肉,优质育种是关键。六月中旬,室外温度直逼40℃,位于高邮的江苏高邮鸭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良种繁育中心,大部分鸭住进了只有29℃-30℃左右的鸭舍里,透着微凉的风,没有不讨喜的异味。
过去,传统的规模化肉鸭养殖为网养,含水量高达90%的鸭粪便黏黏糊糊,较难处理,不仅导致了不利于肉鸭健康生长,也极易造成环境污染,环保压力大。如今在高邮鸭鸭舍,一别“臭烘烘”的饲养环境,貌似“小别墅”的“发酵床+高网床”特色养殖设施解决了这些难题。
自2013年开始,为解决水禽离水饲养过程中的粪污处理和环境精准控制难题,在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和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项目支撑下,我院畜牧所相关专家首次提出将发酵床与网床架养相结合,在离地式发酵床设施结构、全自动网床下发酵床翻耙机、低成本发酵床垫料和舍内环境控制等技术上不断突破,逐步优化完善发酵床网养模式,简化了设施工艺、降低了建造和运行成本、节约了粪污处理的土地成本。
该设施采用框架式工艺建设发酵床槽体,槽体上方设置网床,肉鸭在网床上生长,粪便落入网床下的发酵床上,在专用翻耙机的翻抛下与发酵床混合进行原位有氧发酵处理。与传统网床养殖相比,肉鸭成活率提高约1个百分点,每只鸭用药成本降低0.1元,舍内氨气浓度下降40%。
这些技术成果入选全国畜牧总站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十大典型案例,已在我省徐州丰县和沛县、扬州高邮市以及南京六合区和溧水区示范推广应用,已被编制成江苏省地方标准DB32/T 4771-2024《商品肉鸭“发酵床+高网床”养殖设施》,于2024年6月16日起实施。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我国肉鸭养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疫病的发生越来越复杂,出现老病反复、新病不断、多病原混合感染常现等现象。但是鸭用疫苗品种不全,特别是多种新发疫病仍无疫苗可用。我院兽医研究所水禽疫病防控创新团队经过十余年的持续攻关,先后研制成功3种用于鸭病防控的疫苗,并获得新兽药注册证书,在动保企业进行了转化,在全国养鸭地区进行了推广应用。
研发“神器”,“保嫩保真保新鲜”
如今,传统的晾晒方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规模化屠宰、工业化加工……虽然生产更先进了,记忆中最传统的味道也不知从何时起荡然无存了。面对风味不佳、口感失真等问题,2013年开始,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与桂花鸭集团建立起产学研合作关系。团队创制了智能控温控湿风干—紫外增香技术及装备,使风干产品盐分下降50%~55%、风味物质增加36%~39%,用现代的手段达到传统工艺的风味特征。经过这一系列操作,不仅缩短了生产周期,也让风味保持浓郁。
为了破解冰鲜产品不耐储运的难题,科研人员们还研发了核心“神器”——多靶点抗菌保鲜技术。该技术突破了生鲜原料、低温制品货架期短的瓶颈,使它们的货架期比以往延长3~4倍。不仅如此,团队和合作企业不断更新迭代物理包装材料。如今,有了充氮的气调包装技术,打通了消费者吃鸭子的“最后一公里”,即使是从商超购买,也能品尝到家门口鸭子店般的新鲜味。目前这些技术已在11个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推广,建成我国产能最高的盐水鸭、风鹅工业化生产线,辐射带动全省60%的禽肉加工规模以上企业,推动了禽肉加工技术升级和产业提质增效。
为了吃到更多美味的鸭鹅,
为了守护吃货宝宝们
“舌尖上的味道”,
面对企业出题,
我院科技人员积极破题、
认真答题、巧妙解题。
自2017年以来,
我院已与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
先后成立了100余家产业研究院,
以企业需求定制研发任务,
即研即推、边创边推,
强力引擎、无缝对接,
科研成果“落地开花”,
助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