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学家的故事——数学家华罗庚

岳阳市科技馆李昶澄
讲好科学家故事,弘扬科学家精神。
收藏



他是中国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安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他就是“中国现代数学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华罗庚。

华罗庚于1910年出生于江苏金坛,从小就酷爱学习,肯下苦功又善动脑筋。他十四岁的时候,有一次,数学老师在课堂上给同学们出了这样一道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此题出自古代的《孙子算经》,意思是说:有一种东西,不知道数量,如果三个三个地去数它,最后剩二;五个五个地去数它,最后剩三;七个七个地去数它,最后剩二。问这种东西共有多少?数学老师刚把题读完,华罗庚的答案就脱口而出了:“二十三!”“怎么,你看过《孙子算经》?”数学老师惊诧地问。华罗庚回答说:“我不知道《孙子算经》这本书,更没有看过。我是这样想的,三个三个地数,余二,七个七个地数,余二,余数都是二,那么,总数就可能是三乘七加二,等于二十三,二十三用五去除,余数又正好是三,所以,二十三就是所求的数了。”数学老师简直被惊呆了,连说“算得巧,算得巧!”

1928年,因家境贫寒被迫辍学的华罗庚在数学老师王维克的推荐下,到金坛中学担任庶务员。然而不幸的是,他在次年患上了伤寒症,卧床近半年,落下左腿终身残疾,走路要左腿先画一个大圆圈,右腿再迈上一小步。对于这种奇特而费力的步履,乐观的他曾幽默地戏称为“圆与切线的运动”。有一次,他发现苏家驹教授关于五次代数方程求解的一篇论文中有误,一个十二阶行列式的值算得不对,于是他把自己的计算结果和看法写成题为《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的文章,投寄给上海《科学》杂志社。1930年,此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当时华罗庚年仅20岁。就是这篇论文,完全改变了华罗庚的人生命运。

当时正在清华大学担任数学系主任的熊庆来看到了这篇论文后,大为赞赏。到处打听华罗庚是哪所大学的教授,大家都说不知道。碰巧数学系有位名叫唐培经的教员知道华罗庚这个人,他说华罗庚并不是什么大学教授,而只是一个自学青年。熊庆来爱才心切,并不在乎学历,当即托唐培经邀请华罗庚来清华大学工作。1931年,唐培经拿着华罗庚寄来的照片到北京前门火车站去接由金坛北上的华罗庚。华罗庚,这位未来的大数学家,当时就是这样拄着拐杖、拖着残腿走进了清华园。起初,他在数学系当助理员,负责保管图书资料、收发信函兼打字。华罗庚一边工作,一边自学,只用一年时间就学完了大学数学系的全部课程。熊庆来对这位年轻人十分器重,有时碰到了复杂的计算也会大声喊道:“华罗庚,过来帮我算算这道题!”两年后,华罗庚被破格提升为助教,继而升为讲师。

1936年,经熊庆来教授推荐,26岁的华罗庚前往英国,留学剑桥。声名显赫的数学家哈代早就听说华罗庚很有才气,承诺他可以在两年之内获得博士学位,可华罗庚却说:“我不想获得博士学位,我只要求做一个访问者。我来剑桥是求学问的,不是为了学位。”两年中,他集中精力研究堆垒素数论,并就华林问题、他利问题与奇数哥德巴赫问题等发表18篇论文,得出了著名的“华氏定理”,向全世界显示了中国数学家出众的智慧与能力。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华罗庚毅然决定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回到祖国的怀抱。归途中,他曾写了一封致留美学生的公开信,其中说:“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服务人民,我们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建立我们工作的基础,投身我国数学科学研究事业。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华罗庚进行应用数学的研究,足迹遍布全国,用数学解决了大量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被称为“人民的数学家”。他的论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函数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并先后出版了中、俄、英文版专著;随后相继出版《数论导引》《典型群》等。

在逆境中,他顽强地与命运抗争,他说“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凭着这种精神,他终于从一个只有初中毕业文凭的青年成长为一代数学大师。他一生硕果累累,其著作《堆垒素数论》更成为20世纪数学论著的经典。由于青年时代受到过“伯乐”的知遇之恩,华罗庚对于人才的培养格外重视,他发现和培养陈景润的故事更是数学界的一段佳话。

华罗庚先生作为当代自学成才的科学巨匠和誉满中外的著名数学家,一生致力于数学研究和发展,并以科学家的博大胸怀提携后进、培养人才,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投身科普和应用数学推广,为数学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付出了毕生精力。

评论
东邪西毒南帝北丐
贡士级
2024-08-27
飞马腾空
太师级
阅读理解
2024-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