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宝复盘中国队夺金瞬间(二)——全红婵的“水花消失术”

众创科普
科普服务运营、主题科普场馆打造、科普内容、资源开发创作
收藏

在巴黎奥运会赛场上,中国跳水运动员全红婵、陈芋汐金牌得主纷纷表演起了“水花消失术”。科宝表示,“我下饺子的水花都比她们大”,她们究竟是如何让水花“消失”的呢?


(图源:新华社)

首先,水花是怎么形成的?

水花形成的基本原理是动量定理,现象上是水锤效应的一种表现。把“水花”的问题抽象化到物理本质上,就变成了固体入水问题。

当一个固体落入水中,会带进去一部分空气,水面被物体挤开后,上方就会形成一个空腔区域,这时候待物体下沉,这个空腔就会极速反弹,然后在刚刚落水的位置,被带下水的空气冲破水面从而再生成一个“喷泉”,这就是水花。这个现象最早被科学家沃辛顿在1900年的时候发现,并被命名为“沃辛顿射流”。


图:“沃辛顿射流”效应

水花产生了,那如何“压水花”呢?

跳水运动员如何减少水花涉及到流体力学的知识,要实现“水花消失术”,在入水动作上就十分有讲究。我们都知道,跳水入水时,最先接触水面的部位是手,那入水前双手的形态对产生水花的大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图:不同的入水手型对比

有不少人认为,是不是双手合十,笔直入水接触面积更小,水花就越小?事实并不是这样,请看下图:

图:楔形刚体入水时的受力分析

科研人员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对物体入水的形状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楔形刚体的尖角越尖锐,激起的水花越高。楔形刚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激起的水花越高。

因此平掌入水溅起的水花要远小于“双手合十”垂直入水溅起的水花,也就是最下面这个手势发展至今,成为使用得最普遍的入水姿势。


除了手型正确,能很好地压住水花,同时将后续入水的身体部位收紧,集中力量而不产生额外的水花也很重要。

在实际跳水的过程中,运动员需要进行翻腾或转体的动作,在入水之前无法做到让身体呈现一个完全竖直的状态。所以运动员除了要掌握好入水时压水花的动作要领,还要精准把握起跳、空中动作、打开时机以及入水后如何控制其余身体部位垂直入水等等。


在奥运会的赛场上,我们看到的是中国运动健儿的精彩表现,但我们看不到在这背后他们的数以万计的艰苦训练。

科宝表示,众创科普窥探每一项运动隐藏的科学原理,科学训练加努力拼搏,才是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保障。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