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学家的故事——大气物理学家赵九章

岳阳市科技馆李昶澄
讲好科学家故事,弘扬科学家精神。
收藏


从一穷二白到国富民强,从零基础到拥有自主全天候的导航系统,中国卫星事业发展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离不开无数航天人的默默奉献,人造卫星之父赵九章就是其中之一。

赵九章,东方红一号卫星总设计师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大气科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和空间物理学家,中国动力气象学的创始人,为中国人造卫星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1968年,赵九章出生在一个名医世家,幼年就读于私塾。受“五四”运动的影响,预备专修文学的他改学科学,并立志“科学救国”。赵九章在清华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后,通过庚款考试,于1935年赴柏林大学师从气象学家菲克尔,三年后获得博士学位。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震惊全世界。第二年,毛主席在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中国也要搞人造卫星。而且,我们要搞就要搞大的,鸡蛋那么大的我们不抛。”很快,中科院成立了“581”组。上级问他:“交给你一项新任务,要隐姓埋名,要中断你个人所有科研,不能再发表任何文章,你能不能做到?”赵九章不假思索只说了一句,他说:“只要是国家需要的,我就去做!”因为他坚信:只有发展中国自己的卫星,才能真正进入空间科学的最前沿。

就这样,他担任副组长,负责卫星研制的各项准备工作。可建造卫星的困难,一点也不亚于建造原子弹。没有技术,没有资料,上哪儿凭空变一颗卫星呢?而在当时,法国也准备发射第一颗卫星,日本的人造卫星也在计划当中。于是,赵九章带着团队赶赴苏联,希望可以从苏联老大哥这里取点经。苏方的招待很热情,但在赵九章提出想参观有关卫星的要求时,他们表现得很谨慎,总是敷衍了事,压根学不到什么东西。这让赵九章瞬间觉醒,“靠天靠地靠不住,我们要靠自己的力量,必须有自己的卫星!”并提出“中国发展人造卫星,要自力更生,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的重要建议。先从探空火箭搞起,再搞小卫星,第三步再搞大卫星。之后的几年时间里,赵九章与同事们一点点摸索、一点点研发。小到仪器舱各种仪器、大到无线电遥测系统、雷达跟踪定位系统......累了,他就趴在工作台上睡一会儿,饿了,他啃馍就白开水。

1970年,继原子弹和氢弹爆炸之后,中国又一次让全世界瞩目。这一年的4月24日,承载了全中国航天梦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

解放初期,赵九章主张在广东等地以种植防风林带方式改变局部小气候,为橡胶移植到亚热带地区创造了条件。50年代中期,国际上开始人工降水研究,在赵九章的积极倡议下,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研究人工降水,使中国的云雾物理研究开展起来,并取得了暖云降水理论和积云动力学等研究成果。同时,赵九章成立了海浪研究组,填补了中国海浪研究和海浪观测研究的空白,为开发海洋、保卫祖国做出了积极贡献。

赵九章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物理系首任系主任。他亲自主讲空间物理学,并带头编写了应用地球物理系第一批招生简章,对地球物理系的三个专业内容和发展趋势做了详细的介绍。他强调所内研究人员在从事教学工作时,要增加与年轻人的反馈与互动,即教学相长。鼓励老师在课堂上做表演,让学生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早在1962年,他就写信给中科院领导,提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该开办研究生院,为中科院培养研究生,并在信中就研究生入学试题、研究生课程讲授、研究生毕业考试及论文答辩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

如此有才学的国之栋梁,很难想象他却过着异常清贫的日子,甚至女儿出生穿的第一件衣服,都是用袜子缝制而成的。但是作为第一代航天追梦人,赵九章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奉献了一生!正是因为他们超乎寻常的奉献和牺牲,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才能昂首挺胸地站在世界的舞台上!

1997年,在赵九章先生诞辰90周年之际,由王淦昌等44位著名科学家联名倡议为赵先生树立铜像。得到中央同意后,钱伟长任“赵九章铜像筹备委员会”主任,把铜像安放在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科研楼的大厅中央。2007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一颗由中国科学家发现、国际编号为7811号的小行星,命名为“赵九章星”。同年,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还与中国科学院联合设立了“赵九章科学奖”,这也是国际上首个以中国科学家名字命名的科学大奖。

评论
飞马腾空
太师级
2024-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