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芮
初审:台婧
终审:赵银龙
甲状腺癌是一种起源于甲状腺滤泡上皮或滤泡旁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也是头颈部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根据肿瘤起源及分化差异,甲状腺癌又分为:甲状腺乳头状癌 (PTC)、甲状腺滤泡癌(FTC)、甲状腺髓样癌(MTC)、甲状腺低分化癌(PDTC)以及甲状腺未分化癌(ATC),其中 PTC 最为常见,约占全部甲状腺癌的 90%,而PTC和FTC合称分化型甲状腺癌(DTC)。
2012 版《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指南》建议,在诊疗过程中引入血清学肿瘤标志物检查,有助于早期明确甲状腺癌类型,帮助医生选择正确的治疗方式。此外,通过定期血清学肿瘤标志物检测进行随访监测,是判断甲状腺癌复发或转移情况的重要手段。
碘和促甲状腺激素(TSH)属于甲状腺癌的危险因素。摄碘过量或不足均可影响甲状腺结构和功能,刺激甲状腺癌的发生;长期 TSH 刺激可促使甲状腺增生,形成结节和癌变。因此,甲状腺癌患者定期检测尿碘也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甲状腺癌治疗仍以外科手术为主,但病理类型不同,甲状腺癌的预后和外科处理原则也相应不同。作为我国现行甲状腺癌诊治相关指南的主要参考之一,美国甲状腺学会(ATA)在第三版《甲状腺结节与 DTC 管理指南》中,也肯定了血清标志物对甲状腺癌诊治的意义——血清标志物检测能更好地提高辅助诊断的敏感性。
甲状腺肿瘤标志物
甲状腺肿瘤标志物包括甲状腺球蛋白(Tg)、降钙素(Ctn)和癌胚抗原(CEA),下面我们一一进行介绍。
甲状腺球蛋白
Tg是甲状腺产生的特异性蛋白,由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合成,绝大多数运输到甲状腺滤泡内,在甲状腺过氧化物酶和碘的作用下,甲状腺球蛋白被碘化成一碘酪氨酸和二碘酪氨酸,并进一步偶联成T3和T4。少量可释放入血液,正常人的血液中有低浓度的甲状腺球蛋白。
DTC患者治疗后的随访阶段,血清Tg变化是判别患者是否出现肿瘤复发的重要手段,可将血清Tg用于监测DTC术后的复发和转移。
对查体可触及的以及超声发现的可疑颈部淋巴结,淋巴结穿刺针洗脱液的Tg和Tg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水平测定,可提高发现DTC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
对于已清除全部甲状腺组织的DTC患者,血清Tg升高提示有肿瘤复发或转移的可能,应进一步检查。
对于未完全切除甲状腺的DTC患者,仍然建议术后定期(每6个月)测定血清Tg,术后血清Tg水平呈持续升高趋势者,应考虑甲状腺组织或肿瘤生长,需结合颈部超声等其他检查进一步评估。DTC随访中的血清Tg测定包括基础Tg测定(促甲状腺素(TSH)抑制状态下)和促甲状腺素刺激后(TSH>30mU/L)的Tg测定。
为更准确地反映病情,可通过停用左甲状腺素片或应用重组人促甲状腺素(rhTSH)的方法,使血清TSH水平升高至>30mU/L,之后再行Tg检测,即TSH刺激后的Tg测定。停用左甲状腺素和使用rhTSH后测得的Tg水平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复发风险分层为中、高危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必要时可检测TSH刺激后Tg。应注意,Tg应该与TgAb同时检测。如果TgAb升高,则无法通过Tg判断DTC有无复发。如果DTC细胞的分化程度低,不能合成和分泌Tg或产生的Tg有缺陷,也无法用Tg进行随访。
癌胚抗原、降钙素
癌胚抗原
癌胚抗原(CEA)是人体内的一种广谱肿瘤标志物,部分甲状腺髓样癌患者也可能出现癌胚抗原(CEA)升高,所以,CEA 也可作为甲状腺髓样癌术后的观察指标。
欧洲甲状腺学会(ETA)发布的《滤泡上皮细胞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管理欧洲共识》推荐使用降钙素 进行甲状腺结节患者筛查。在普查中发现癌胚抗原(CEA)水平升高,PET-CT 检查可排除消化道肿瘤的病例,如果降钙素水平同时升高则多为 MTC。
降钙素
降钙素是甲状腺滤泡旁细胞(C细胞)合成和分泌的激素,甲状腺髓样癌(MTC)患者建议在治疗前同时检测血清降钙素(Ctn)和CEA,并在治疗后定期监测血清水平变化,如果超过正常范围并持续增高。
在 MTC 患者的随访中,可进行基础降钙素和 CEA 检测,若患者治疗后 降钙素水平又上升,建议进一步检查以排除复发的可能。有研究发现,MTC 及 MTC 复发患者样本中 降钙素水平升高幅度明显,与表观健康人群、甲状腺结节等其他患者的 降钙素水平有显著差异。吉大二院核医学科体外分析室降钙素检测具有高度的灵敏性,可在体内低浓度降钙素时仍能提供检测结果,使患者检测和随访更加可靠。
血清降钙素和CEA检测,有助于髓样癌患者的疗效评估和病情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