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学家的故事——物理学家叶企孙

岳阳市科技馆李昶澄
讲好科学家故事,弘扬科学家精神。
收藏



他在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中,培养了两位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他的学生中有79人成为院士;在中国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有9人是他的学生,2人是他学生的学生,另有两人也与他的事业有联系;他这样的成就被称为“中国高教史上不朽的传说和神话般的成绩”;他终身未娶,无儿无女,却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中国教育及科学事业,将学生们看作自己的儿女,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科学家。他就是我国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被后人誉为“大师的大师”的叶企孙。

1898年,叶企孙出生在上海的一个书香世家,幼年熟读古书,对中国古代算学名著和天文、历法知识均有涉猎,小小年纪便修得了一身儒雅气质。13岁通过考试成为清华学堂的第一批学生。1915年,清华校史上第一个学生团体——“科学会”正式诞生,这个由叶企孙和同学共同创立的小社团,主要开展学术研究和组织社会活动,彼时,“科学救国”的思想种子在他心中开始萌芽。

1918年,20岁的叶企孙赴美留学,两年后获得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学士学位,随即转入哈佛大学攻读实验物理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课题《测定普朗克常数h值》,经过数月的实验测定,被国际科学界认为是当时最精确的h值,该论文被世界各国科学家引用推介,中国科学家的名字第一次载入了经典的物理学著作。

出国留学6年后,叶企孙不忘祖国仍在水深火热之中,毅然决定放弃丰厚的报酬和发展机会,于1924年回国到清华出任物理科副教授,担当起了筹建物理系的重任。

在教学队伍建设方面,叶企孙广聘名师,尊重人才。1928年深秋,吴有训欣然接受叶企孙的邀请加入清华物理系,叶企孙将吴有训的薪酬水平定在了全系最高以表示尊重,甚至高过了他这个系主任。此外,叶企孙没有门户之见,不搞近亲繁殖,对学术超群的教师总是千方百计揽聘。为使学生得到贤德的教师,他总是谦虚诚恳,在聘请的教师面前从不摆架子。当然,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对不负责任的教师,叶企孙也会毫不留情,坚决予以辞退。在叶企孙身体力行之下,尊师重教之风在物理系深入人心,吸引了一批名师前来受聘,包括熊庆来、吴有训、周培源等等,甚至连欧美著名学者也被吸引到这里短期讲学,短短几年之中,清华物理系成为了名师云集、具有国际水平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

在育人方面,叶企孙坚持因材施教,因爱施教。为了“择材”,他主张每班专修物理学的学生不超过约14人,其用意在不使青年徒废其光阴于彼所不能学者。清华物理系学生入学后还要面临不断考核,通过习题、考试等筛选出力有不及的学生劝其转系。对于符合要求的学生,规定应选修之学程及其在各学年分配之分量,依各人之需要及趋向而定。他还强调,需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以不同的方式培养,因人施教。甚至在考试时,叶企孙都不使用统一的试卷,而是因人而异出不同的题让学生作答。因材施教的根源是因爱施教,叶企孙对学生可谓关爱有加,对待学生如同待子女一样,担心学生的衣食住行,尤其是担心学生们营养跟不上,经常为学生另外加菜。钱学森在清华补习时,因他是外校生,叶企孙便让他住在自己家里,还引导他从铁道转向航空制造专业,推荐到好友冯·卡门的门下攻读博士。

叶企孙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格外看重实验室教学。他率先在系里设立工厂,要求学生必须学木工、金工和机械制图等。他在教热力学的时候,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做一个温度计,他则一边讲解测温度的原理,一边解释制作温度仪器的技术关键。由于系里设施仪器欠缺,他就带领学生自己动手制造仪器,自给自足,建起了一个个实验室,买来了一件件精密仪器,各种教学设施日益完善。

1977年1月10日,叶企孙昏迷被送往医院,他不停说着:“回清华,回清华。”即便神志不清,他依然记得的还是那三尺讲台。三天后,这位中国当代科技的奠基人因抢救无效病逝,享年79岁。

奉献的一生就是无比灿烂的一生,叶企孙身为教育者,不仅悉心地教导学生,将所有的专业知识倾囊相授,更是在学生受到诬陷的时候挺身而出,不顾自身的安危只为能够洗刷学生的冤屈,向我们展示了为人师表的风范。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人诠释了老师二字,也用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老师”这份神圣的职业。

评论
飞马腾空
太师级
阅读理解
2024-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