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学家的故事——固体物理学家黄昆

岳阳市科技馆李昶澄
讲好科学家故事,弘扬科学家精神。
收藏



“我不是帅才,只是一个小兵。”这是他与记者交谈时说的第一句话。然而就是这个“小兵”,先后把“黄—里斯理论”“黄昆方程”“黄—漫散射”这些带着中国人姓氏的理论砖石镶嵌进了世界物理学的大厦,古稀之年与学生合作提出的“黄朱模型”被作为必读文献列入许多国外的专著和研究生教材中,这个“小兵”就是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奠基人之一——黄昆。

1919年,黄昆出生于北京。他从小聪明好学,学习成绩优异,高中三年成绩始终是全班第一。黄昆在燕京大学就读期间,十分痴迷于世界新兴的量子力学,完成了《海森堡和薛定锷量子力学理论的等价性》论文并获得学士学位。毕业后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任助教,次年考取西南联合大学理论物理研究生。1955年,36岁的黄昆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年被瑞典皇家科学院聘为外籍院士,1984年获英国圣母玛利亚大学颁发的“理论物理弗雷曼奖”,并被中美洲州立大学协会授予“卓越的外国学者”称号,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有人这样评价黄昆,说他好比现代的凤凰涅槃,从灰烬中飞起成为世界领头的固体物理学家,他的一生都在科学的世界里探求真谛、默默地传递知识的薪火。

在西南联大求学时,黄昆与杨振宁、张守廉被称之为物理系“三剑客”。如果没有课,他们常会到昆明小街上找一家茶馆作为图书馆,围桌坐上一天,各人看各人的书,各人做各人的题,有问题就讨论,有不同见解时偶尔还会争个面红耳赤,甚至晚上回到同一间宿舍了还会继续讨论。那段难忘的求学时光让黄昆记忆尤深,也许只有真正以“创造知识”为乐的人,才能够体会他内心这份真正的快乐。

新中国刚成立不久,黄昆毅然回国在北京大学任教。1956年,为使中国的科技在短期内改变落后的状况,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国家科委制订了十二年科技发展总体规划。在规划当中有几项紧急措施,其中有一项就是立志培养一批半导体方面的人才。于是,由五所高等院校联合在北大开办了一个培训班,由黄昆担任班主任。日后,这个班的学生大都成了半导体行业的中坚力量。黄昆授课有两条原则,一是要假定听讲人对所听问题一无所知又反应较慢;二是无论讲过多少次,每次都要重新备课。当年在北大讲授普通物理,为了每周6个学时的课,他要备课五、六十个小时。就这样,儿时害怕语文并认为写作文“一句话就讲完了”的黄昆,为人师后,在课堂上却常旁征博引,侃侃而谈。

他一直认为在中国培养一支科技队伍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他个人在学术上的成就,堪称中国科学界的典范。在他晚年时很多人问他,全身心投入教学而放弃了科学研究工作,是不是一个很大的损失?他淡然回答道:“回国后全力以赴搞教学工作是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是个人服从国家大局的问题。这也并非事业上的牺牲,而是从另一方面增长才干,实现自身的价值。”

1977年,58岁的黄昆受命担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所长。据说他上任当天还闹了个笑话,他身穿儿子的军装,脚穿一双普通的白球鞋,看上去不像一名科研工作者。果然,当他刚踏入半导体研究所的大门,就被门卫给拦了下来,并问他找谁?黄昆回答说:“我是来报到的。”然后,经过一番电话询问确认身份后,他才得以走进自己的办公室。

2002年,黄昆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500万元。当初,他坚决反对把他名字报上去,但科学院一定要报他,黄昆推辞不过只好同意,但整个过程他始终坚持自己不参与,评审组委会考评的一些答辩等事宜,都是他的学生出面参与。当拿到奖金以后,这对艰苦奋斗一辈子的黄昆来讲,简直就是一种负担。因为,这么多钱让他吃不好、睡不好,整天想着这么多钱,我要怎么来安排和交账呢?在其心里一直认为他取得的成绩,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而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于是,他毅然决定拿出450万人民币,捐给自己的原单位作为科研经费,用来奖励那些对半导体研究做出贡献的人。

“岱色苍茫众山小,天容惨淡大星沉。物理学界不见君,院士行中少一人。”2005年7月6日,黄昆院士病逝,享年86岁。黄昆不仅以严谨和勤奋的科学态度在科学领域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科学家的人格本质,他的一生是辉煌的,他的成就更是卓越的。

评论
飞马腾空
太师级
阅读理解
2024-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