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中华鲟:江河中的“活化石”与“国宝”

大连圣亚海洋科普
原创
致力于海洋极地生物科普教育和文化传播,定期开展多元化海洋科普
收藏

一、引言

中华鲟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大陆架水域和长江中下游干流。其体型硕大,体长可达 5 米,体重可超千斤,寿命 40 龄以上,在长江中的洄游距离达 2800 公里以上。它们拥有独特的外貌,身体呈长条形,头部宽大,口部位于下方,具有发达的须和吻部。中华鲟的鳞片呈硬骨质,表面覆盖有骨板,这使得它们在水下显得格外威武。

中华鲟是典型的洄游性鱼类,它们在海洋中成长,然后洄游到长江等淡水河流中繁殖。这种洄游习性使得中华鲟成为了连接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的重要桥梁。在洄游过程中,中华鲟会穿越多个生态系统,包括海洋、河口、河流和湖泊,这不仅体现了中华鲟的生态适应性,也反映了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角色。

中华鲟的食性主要以底栖无脊椎动物和小型鱼类为主,成年个体在海洋中觅食,而在淡水河流中则主要以底栖生物为食。中华鲟的繁殖周期较长,长江中华鲟种群生活史全过程见图 2,我们将中华鲟生活史分成从自然繁殖过程( 过程 A) 开始,经历孵化( 过程 B) 、藏匿( 过程 C) 、边滩浅水区索饵( 过程 D、E) 、到次年抵达长江口淡海水的转化过程,再逐渐入海,在海洋中索饵生长直至性成熟( 海洋索饵生长发育( 过程 I) ,此间经历漫长时间,平均为 14.3 年) ; 即将性成熟的中华鲟( 可能靠地球磁力线导航) 找到长江口( 过程 K) ,每年夏季开始溯江而上( 过程 L、M,可能靠嗅觉导航,很少迷途入支流) ,秋季最早到达的个体可到达产卵场江段( 过程 N) ,11 月至次年部分晚到的个体继续上溯到达产卵场江段或其下游深潭中越冬( 过程 O) ,春季及夏季在产卵场下游江段和产卵场之间依水情变化来回迁移,秋季再进入产卵场,进行自然繁殖,其经历 A ~ R18 个过程,完成了中华鲟第 1 次生殖的 1 个生命周期。

中华鲟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大型肉食性鱼类,中华鲟控制了底栖无脊椎动物和小型鱼类的数量,维持了生态平衡。同时,中华鲟的洄游行为还促进了营养物质的循环,它们在海洋中摄取的营养物质会随着洄游带入淡水生态系统,促进了淡水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此外,中华鲟的繁殖行为还影响了河流的物理环境,如产卵活动可以翻动河床,促进河床沉积物的再分配,影响河流的水文过程。

中华鲟作为中国淡水生态系统中的“国宝”,其保护现状引起了广泛关注。过度捕捞、栖息地丧失、水坝建设和污染等因素都对中华鲟的生存造成了严重威胁。20 世纪后期,由于过度捕捞和环境退化等影响,中华鲟自然种群规模急剧缩小。1988年,中华鲟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1997 年,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 II 保护物种;2010 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升级为极危级(CR)保护物种。

面对中华鲟保护的挑战,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首先,加强法律保护是基础。中国政府将中华鲟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实施严格的保护措施,禁止捕捞和贸易。同时,建立了中华鲟保护区,保护中华鲟的繁殖和栖息地。其次,实施生态修复和栖息地保护。例如,通过拆除或改造水坝,恢复中华鲟的洄游通道;通过河流生态修复项目,改善水质和底栖生物环境,恢复中华鲟的栖息地。此外,实施中华鲟的人工繁殖和放流项目,增加中华鲟的数量,恢复其种群。科学研究是保护工作的重要支撑。对中华鲟的生态和行为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生态需求,为制定有效的保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公众教育同样重要。通过提高公众对中华鲟保护的意识,可以鼓励更多人参与到保护行动中来。这包括在学校开展教育项目、举办公众讲座和媒体宣传等活动。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可以形成全社会的保护合力,共同守护这位江河中的“活化石”和“国宝”。

参考文献:

[1] 叶孜.一条江与一尾鱼的缘起[J].封面故事.

[2] 唐东军.带你认识中华鲟[J].专题策划.

[3] 危起伟.从中华鲟( Acipenser sinensis) 生活史剖析其物种保护: 困 境 与

突围[J].湖泊科学.

评论
无为通达
学士级
中华鲟作为江河中的“活化石”与“国宝”,‌不仅承载着丰富的生物进化信息,‌也是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其濒危的现状,‌我们需要继续加强保护力度,‌促进中华鲟种群的恢复和繁衍,‌让这一古老而珍贵的物种得以延续。‌
2024-08-19
东明县科协
少师级
中华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是鱼类的共同祖先-古棘鱼的后裔,距今有一亿四千万年的历史。和恐龙生活在同一时期。从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进化的某些痕迹,所以被称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
2024-08-19
东明县科协
少师级
中华鲟,世世代代在长江上游出生,在大海里生长,养成了身居海外不忘故乡的习惯。有人称其为“爱国鱼”。
2024-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