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国际传播高地助力一流学科建设
本报讯(记者 刘雷 通讯员 孟楠 苏红 廖晓键)12月5日,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翻译与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暨首届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国际传播高峰论坛广州中医药大学大学城校区举行。本次活动由广州中医药大学主办,广州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翻译专业委员会提供学术支持。
活动现场。
出席成立仪式的领导和嘉宾有广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学术研究》杂志社主编叶金宝研究员、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王宏斌教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传统医药国际交流中心郑亚峰处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翻译专委会会长单宝枝教授以及来自省内外的知名学者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王东风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李瑞林教授、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徐宝锋教授、南京农业大学典籍翻译与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任王银泉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附属医院(深圳市中医院)党委书记黄彬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培训中心主任林惠春教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医药经济报》总经理邵旭东教授以及广州中医药大学相关学院和部门的负责人。广州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苏红主持成立仪式。
广东省社科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叶金宝在致辞中指出,广州中医药大学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方案(2020—2025年)》发布短短的一个月之后组织这个高规格的活动,充分体现了很高的站位意识、大局意识,以全局的站位、前瞻的思维、宽广的眼界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推出的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国家战略,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深远意义。在此背景下,广州中医药大学成立中医药翻译与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希冀打造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高地,可谓恰逢其时,来得及时。在后疫情时代,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怎么才能在中国文化国际传播活动中大显身手,凸显中华民族几千年与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精髓,并作为中华文明对世界的重要贡献传播出去,从而服务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这里都有大量的学术话题需要我们去认真研究。同时,以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国家战略为背景,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国际传播高地建设,也有利于发挥三地特色优势,集聚湾区中医药文化国家传播资源,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国际传播战略联盟,促进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效益最大化。
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王宏斌在讲话中首先介绍了该校的办学情况。广州中医药大学作为新中国最早建立的全国4所中医药高校之一,从建校那一天起就以传承振兴中医药作为学校的光荣使命。经过广中医人近65年矢志不渝的追求和不断建设发展,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医疗服务能力和国际影响力均稳居全国中医药院校前列,成为国家引领中医药人才培育与中医医疗体系建设发展的重要力量。2015年,广东省把广州中医药大学纳入高水平大学建设队伍。中医学是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017年进入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 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2019年,广中医成为广东省与教育部“省部”共建“双一流”高校。2020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共建广州中医药大学的意见》,标志着广州中医药大学正式成为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王宏斌指出,作为国家“双一流”中医药学科建设高校,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屈指可数的中医药人才培养、科研和医疗服务的高地和重地,广中医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方面也肩负着责任和使命。在上个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时任广中医校长欧明教授为代表的老一辈专家为我国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今天,中医药文化遗产的翻译和国际传播事业需要广中医人传承和发扬光大。在今天这个学科交叉发展的新时代,外国语学院作为广中医中医药外语教学与翻译研究的主力军,理应借助于国家战略和学校一流学科建设的东风,推进跨学科研究,发挥更大的作用,助力我校实现“国际一流”目标。他表示,只有推动中医药与国际现代教育、科技、医疗与文化的全面对接,才可能使中医药学科纳入世界人类文明大体系,为服务全球人类健康服务。中医药走国际化的道路是一流中医药大学必经之路和必然旨归。外语学科在这些方面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做出应有的贡献!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传统医药国际交流中心郑亚峰处长和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翻译专委会会长单宝枝教授在致辞中也高度赞扬广中医抢抓国家战略机遇,顺应学科建设的大变局和新文科建设的全面启动,积极探索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全球化素养的应用型复合型中医药国际化人才。郑亚峰强调,中医药是传统医学的核心组成,中医药发源于中国,但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进一步加强传统医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必将进一步促进中国传统医药的新发展,而这些工作离不开中医翻译人才和外语+中医的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人才。他介绍说,2019年5月,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25日审议通过了《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本》,首次将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纳入其中,《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本》计划于2022年1月1日起生效,但是传统医学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还需更长时间,在未来道路上,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可谓任重而道远,时代呼唤更多的高素质高层次中医翻译人才和外语+中医的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人才。在后疫情时代,国家社会开展深入合作、携手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必将进一步促进了作为传统医学的中医药的国际化传播,这一切同样离不开中医翻译人才和外语+中医的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人才。单宝枝强调,翻译问题成为了当前我们做好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的过程中面临的最棘手难题。中医药文化整体性被海外民众接受还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的地步,中医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与中医本身的内涵和厚度相比相去甚远,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相关翻译人才的严重匮缺,尤其是高端翻译人才的匮乏成为了中医文化海外传播的瓶颈。由此可见,培养高端“中译外”翻译人才对于促进中医文化海外传播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为此,广中医抓住国家战略机遇,顺应新文科建设态势,旨在探索培养既懂中医、又有很好外语语言能力的复合型中医国际传播人才,让中医药文化造福全人类,值得点赞。
广州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党总支书记赵鹏图宣读关于同意成立中心的批复。广州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苏红在简介中心成立背景和前景时候强调,中医院校的外语人才培养就必须要融合外语和中医学科,要使外语人才有中药味,形成外语+中医药的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提升翻译与对外话语传播研究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打造中医药中外人文交流研究的特色平台和高端智库。
叶金宝、王宏斌、郑亚峰、单宝枝共同为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翻译与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揭牌。
广州中医药大学王宏斌副校长为王银泉教授颁发杏林学者讲座教授聘书。
随后举行的首届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国际传播高峰论坛主旨演讲由单宝枝教授主持。李瑞林教授指出,中医药是中华文化哲学的一种具体表征,具有公共性、规范性和实践性。面对文化多样性和认知差异性的历史和现实世界景观,中医药国际传播,应遵循本位外位参照、中外互补互鉴原则,有效融合新媒体时代的仪式传播和及物传播模式,塑造有利于中医药跨文化理解和国际实践的新生态。王东风教授认为,中医的背后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是哲学与医学的高度融合。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中医文化势必担负着走出国门的重任,而这个重任与其说是落在中医从业人员身上,不如说是首先落在我们外语人的身上:如果我们不能成功地建立起一套真正能够理解中医、解释中医的国际话语体系,我们的中医如何走出国门?因此,中医文化走出去,关键在翻译。徐宝锋教授认为,一带一路是经济发展之路、文化融通之路,中国医药文化在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内涵提升和内容建设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桥梁作用。由于历史原因,一带一路国家的文化生态比较复杂,中国医药文化在有关国家的影响力和接受度还有待进一步的强化。虽然经过国际传播探索与实践,中国医药文化在海外已经形成了“走出去-走进去”的有效影响,但仍应该注意思考中医药的“文化内涵与国家形象成塑”、“ 知识体系的中国原点”和“市场导向下的闭环性发展”等三个方面问题。王银泉教授指出,外语学科内涵调整扩大了外语学科原来的知识体系和学术研究领域的内涵,强调了外语学科的专业性和学术性,外语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反映了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交叉学科成为我国第14个学科门类,新文科建设全面启动。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要打破原有学科壁垒,推进学科之间交叉融合。中医院校的外语人才培养就必须要融合外语和中医学科,形成外语+中医药的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全球化素养的应用型复合型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分别从不同角度,强调外语研究应该发挥语言优势,去关注和研究关系到人类命运和国家战略的重大问题,凸显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建设的使命担当。他们在发言中都表示外语学科应该通过推动学术研究不断创新,服务国家战略,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在此过程中实现科研创新,推动学科建设的特色与优势。他们也希望广州中医药大学外语学科能够抢抓国家战略机遇,服务学校一流学科建设,打造交叉特色与优势,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心成立仪式闭幕式由赵鹏图主持。广州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苏红指出,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布《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方案(2020—2025年)》不久,广中医举办的这么一个活动具有特别的意义和非凡的价值,不但彰显了广州中医药大学使命担当,凸显了广州中医药大学科学谋划"十四五"规划编制的战略眼光,更体现了广州中医药大学站在国家战略高度的站位意识和大局意识。她期待广中医外国语学院能够依托此次成立的科研平台,发挥其在中医药英语教学研究和翻译研究方面的优势,进一步传承和发扬光大广中医前辈学者开创的中医药文化翻译和国际传播事业,从而推进跨学科研究,促进人才培养,支撑一流学科建设。
当天下午的首届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国际传播高峰论坛中青年学者论坛由王银泉教授主持。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人文研究院副教授、《中医药文化》常务副主编李海英博士介绍了《中医药文化》杂志的编辑、组稿思路和论文评审标准等情况。南京中医药大学蒋辰雪博士围绕其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分享了她的科研心得和体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标准部杨丽雯助理研究员介绍了世界中联(WFCMS)标准化工作情况,包括国际组织标准制定、中医基本名词术语的11个语种版本研制以及世界中联标准的推广与应用情况,如《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已被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行业机构积极响应采纳实施。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学术史研究中心主任刘鹏研究员、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博士李珂、广州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曾俊敏、刘帅帅、胡文雯、石国旗老师等人也分别围绕各自研究方向,分享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就和科研思路。
与会领导和专家一致认为,中医药传统文化国际传播事关推动中外人文交流,构建国家形象、提升国际话语权、提供全球治理公共产品、构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推动一带一路服务贸易造福人类健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国家战略。以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国家战略为背景,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国际传播高地建设,有利于发挥三地特色优势,集聚湾区中医药文化国家传播资源,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国际传播战略联盟,促进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效益最大化。成立中医药翻译与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必将有力地支撑广州中医药大学一流学科建设,促进外语学科在教育部全面启动新文科建设态势下的学科转型升级和学科建设水平,以中医药国际传播高地建设探索促进人文社科的交叉融合,全面提升广州中医药大学在国内外相关学术界和文化界的影响力,助推打造“双一流”学科和世界一流高校建设。
广州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部分师生也出席了仪式和高峰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