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奥运冠军邓雅文头戴祥云簪领奖,“新中式”美学为啥这么火?

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

编辑:贺健
*巴黎奥运会上,18岁的自由式小轮车运动员邓雅文夺金后,头戴发簪,向世界展现东方之美;**年轻人身穿汉服,走在城市街头、旅游景点,成为一道风景;*传统服饰元素亮相中国国际时装周、上海时装周等专业舞台……

近年来,“新中式”美学在国内外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新中式妆容、新中式家居、新中式茶饮、新中式婚礼、新中式建筑、新中式旅拍等,这种热潮早已延伸到家居、饮食、旅行等生活各个领域,那么,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新中式”美学凭啥能火出圈,吸引如此多的关注呢?

01****何谓“新中式”?“新中式”在学界并不是一个新词。早在21世纪初,“新中式”设计已掀起继“中国风”“中式风格”“中国主义”等之后的又一理论前沿探讨。那么到底何谓“新中式”?实际上,“新中式”并没有精确的定义,在当代年轻一代消费者看来,那些将中国传统元素与当下审美潮流相结合的服装,都可以被归类为“新中式”。只不过,它并没有多么的隆重华丽,而是更加追求日常穿搭的简约与实用感。“新中式”的新,也恰体现于此:它并不是对传统元素的大量堆砌,而是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完成对服饰与应用场景的多元化探索。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刘悦笛认为,“新中式”的内核是一种以今释古的“生活美学”。因为“新中式”所代表的是中国人返本开新的审美生活方式:所谓“新”,即是适合当代生活;所谓“中”,就是承续中国传统;所谓“式”,则是形成当代模式。“新中式”的当代盛行,显现出“生活美学”的复兴大势,它不仅是中国式生活的复兴,而且还是中国式美学的复兴。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文系主任王宏超表示,现代人往往游离于传统之外,造成了普遍存在的“无根”的生活状态。其实古代与现代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是这些关联我们往往是日用而不觉,通过激活某些传统元素进入到大众生活,重新成为某种时尚符号,也会让很多人由此追溯这些元素的历史渊源,从而重建与传统文化的关联。02****“新中式”为啥能火出圈?
首先因为它是足够有美感的。那些加入刺绣、盘扣、水墨等经典中式元素的服装,那些运用提花、扎染、古法花丝等传统技艺的工艺品,那些有着“复得返自然”意境的家居装饰,几乎都透视着独特的东方美学基因。“新中式”背后承载着的其实是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当代生活也正在从这个庞大的“宝藏库”中汲取着意想不到的灵感与能量。

当下,人们的消费不仅仅是为一种物品买单,更多的是看重其背后所承托的美学意义和文化价值。从这个角度而言,突破以往传统的视觉效果和印象,以高度审美化的方式呈现的“新中式”产品,便得以以一种更加轻盈的姿态吸引着消费者的目光。有内涵却不厚重,有美感但不张扬,“新中式”似乎与当下年轻人对于个性美的追求不谋而合。03****“新中式”的火离不开创新
对传统文化审美的提升离不开创新。苏州上久楷丝绸科技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建华介绍说,从旗袍到汉服,几乎每一件“爆款”的背后,都是对传统的重新演绎。

创新织造工艺迎合消费者审美。我们投入很多时间和金钱,收集了七八百种宋锦传统纹样,研究织造工艺,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让其更符合现代人审美。

革新面料提升“新中式”穿着体验。为了适应“新中式”的穿着体验,企业还通过电子提花机实现宋锦织造工艺现代化的同时,还进行了弹力宋锦等研发,提升面料的抗皱性、显色度和舒适度,让其更适应现代穿着。

数字化应用推动供给与需求有机衔接。通过大数据分析提升开发“爆款”的效率;时装发布采取“虚拟+现实”的模式;加快工业互联网应用,让柔性制造更普及等。

值得一提的是,“新中式”成为文化消费重要驱动力,充分体现了人文与经济的交融共生与相得益彰。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警惕“国风”元素被泛娱乐化、低俗化。如何兼顾文化传承和经济效益,在推动国潮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真正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王宏超认为,粗制滥造的文化项目和商品不但没有呈现出传统的美感,反而是对传统的亵渎。要持续不断地进行传统的创新,除了社会的文化导向、企业的商业运作等工作之外,更需要学界的相关研究提供坚实的支撑。对于传统的理解,要基于真实的历史材料和扎实的学术研究,只有融通历史与现代,汇集中西文化之精华,才能为传统之再生奠定牢靠的基础。

参考来源:光明日报、文汇报、经济参考报等

评论
汨罗镇徐志雄
少师级
已阅读
2024-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