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科协名誉主席、原主席、“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周光召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8月1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周光召同志于1996年5月和2001年6月先后当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五届和第六届全国委员会主席,2006年5月被授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他为国家科技事业、国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他倡导和身体力行的“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与”学术平等、提携后进“的大家风范,都已成为中国科学界的宝贵精神财富。
由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主办的《中国科技教育》曾在2021年6月刊发了王渝生的文章——《理论物理学粒子物理学家 两弹元勋矢志不移报效祖国 中科院院长中国科协主席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两翼齐飞》,让我们一同回顾并悼念周光召先生。
理论物理学粒子物理学家 两弹元勋矢志不移报效祖国
中科院院长中国科协主席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两翼齐飞
文_王渝生:中国科学院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普产学研创新联盟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原副所长,中国科学技术馆原馆长,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原副主席。
周光召,1929年5月15日出生于湖南长沙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周凤九曾任湖南省公路局局长,被誉为湖南公路界的泰斗。他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对自然科学产生兴趣。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其家迁移四川。1941年入重庆南开中学住读,受到良好的数学训练和自学能力培养。1945年美国在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改变了他原来想学电机的初衷,对物理学特别是核物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46年考入清华大学先修班。1947年以优异成绩转入清华大学物理系,有幸听到周培源、钱三强教授的授课。1951年考取本系研究生。1952年转入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师从彭桓武教授,从事基本粒子物理专业研究。他后来说:“我非常幸运能够成为彭先生的学生,学习他的做人、做事、做学问。希望年轻的物理学工作者,能够向老一辈科学家学习,弘扬彭桓武先生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唯真求实的科学精神,为中国的科学开拓更多新的领域,在世界科学的前沿领域做出老一辈科学家那样的工作,使得中国科学能够更快地到达世界的前沿。”
周光召,1929年5月15日湖南长沙生人
周光召为中国科协主持编撰、王渝生主编的《回顾与展望》科普书籍题写的书名
1952年,23岁的周光召在北京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理论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留校任物理系讲师。1957年选派赴莫斯科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任中级研究员,从事高能物理、粒子物理理论研究。在1958年的一次学术会议上,29岁的周光召对一位苏联权威的粒子自旋成果提出了异议,那位苏联教授回应:“你的观点没有道理!”会后,周光召废寝忘食,默默地研究了3个月,一步一步地严格证明了自己的学术观点,并先后把研究结果写成《极化粒子反应的相对论性理论》和《静质量为零的极化粒子的反应》2篇论文,发表在苏联的《实验和理论物理杂志》上。这就是世界高能物理领域著名的“相对论性粒子螺旋态”理论的问世。
苏联于1959年从中国撤走全部核专家,声言中国15年也休想搞出原子弹。周光召闻悉后十分激愤,召集在苏联的中国专家讨论没有外援的情况下搞原子弹的问题,并自告奋勇致信中国核工业部:“作为新中国成长起来的一代科学家,我们已经作好一切准备,承担祖国下达的这项光荣任务。”
周光召在作学术报告
1960年,周光召简明推导出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PCAC),成为国际上公认的PCAC的奠基者之一。国际同行称赞他的研究工作“震动了杜布纳”。
1961年2月,周光召奉命回国,到北京大学任教,实际上任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理论部第一副主任,隐姓埋名近20年,专心致志研制原子弹和氢弹。他和彭桓武等科学家艰苦奋斗,精心设计,严密测算,独立自主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为1964年10月16日核试验成功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们又加快氢弹研制步伐,白手起家,刻苦攻关。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周光召在两弹理论设计定型及研究试验中的成就获得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99年“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目前,中国23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仅有周光召、孙家栋、王希季3人健在。
我自1978年考取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1981年毕业留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工作。周光召于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4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87年任院长、党组书记,1992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1993年我担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经常到院部参加有关工作会议,倾听他的讲话和报告。周光召领导中国科学院实行改革,以解决科技与经济、科技与教育相脱节的问题,使原有封闭、不流动的科研体制转变为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新体制,坚持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办院方针,促进科研与生产的结合;实行“一院两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倡导科学院与高校的结合,创造科研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对探索科学技术本身的规律、科技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等,均有重要的理论贡献。
1996年,周光召任中国科协主席。1998年当选为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2000年春季的一天,时任中国科协主席的周光召,对我说想把我调到中国科技馆当馆长,征求我的意见。我时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觉得在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似乎比在科技馆从事科普工作要高那么一点点,所以当时我有些犹豫。
光召主席好像洞察到了我的想法,对我说:“你在自然科学史所担任副所长已经七八年了吧,我在中国科学院当院长,你到院里来开会,我了解你,我觉得你到中国科技馆当馆长,是合适的。第一,科技馆馆长,要是个科学家,专业要对口。”我赶紧说我不能算是科学家,只是个科技工作者。光召主席说:“你从1978年考上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读研,20多年来,从硕士、博士、博士后到博士生导师,助研、副研到研究员、副所长,还不算是科学家?那至少也是科技专家吧!科技馆馆长要懂科技,这是第一家。”
周光召(中)同李政道(右)杨振宁(左)在一起
光召主席接着说:“科技馆馆长,不仅是科学家、科技专家,还要是多学科的杂家,因为在科技馆搞科普,要涉及到数理化、天地生各个学科,还要综合社会科学、人文学科方方面面,所以必须文理交融,是个杂家。你的兴趣爱好比较广泛,一专多能,算个杂家。”
第三,光召主席说:“科技馆馆长要向公众做科普教育工作,要作科普讲座,要能说会道,还要能深入浅出写科普文章,所以必须是个科普作家。我看你行。”
周光召(右)同本文作者王渝生(左)在一起
最后,光召主席说:“科技馆馆长,要接触全社会、各行各业,必须是个社会活动家。”我听了赶紧说:“光召主席,您是领导,是社会活动家,我这个小人物,岂敢称家?”光召主席说:“一个人在他的工作岗位上,能处理好上下左右的关系,就是社会活动家嘛!你在自然科学史所主管科研学术,又是中国科技史学会秘书长,组织课题研究,召开学术会议,举办各种培训班和面向社会的展览,要找经费,要有场地,要有志愿者队伍,你就是社会活动家,科技馆这个舞台适合于你大显身手。”
光召主席的一番话,像阳光温暖了我的身子,像春风吹进了我的心里,我愉快地接受了光召主席交给我的任务。在以后几年的科技馆工作中,我一直按照光召主席对科技馆人、对科普工作者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努力搞好科普宣传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