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忧国岁月暮,窥天夜正长”王绶琯

四手联谈:中国科学家
原创
讲述中国科学家故事,传播科学家精神
收藏

1923年出生于福建福州,著名天文学家、中国现代天体物理学的奠基者之一、科普教育专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天文台名誉台长、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 。

有人说他是观测星星的人,但他最初的学习方向是航海1936年,13岁的王绶琯参加马尾海军学校的考试被录取,本想做个海员,驰骋海疆,保家卫国,后因眼睛近视改学造船。

1945年,他到英国格林尼治皇家海军学院进修,主学航空母舰设计,学院隔壁就是著名的格林尼治天文台,漫天繁星激发了他对天文学的向往,在毕业之际,他下定决心放弃苦学14年的航海和造船技术,改学天文学。1950年他进入伦敦大学天文台工作,从此开始了他一生传奇的天文学生涯。

1953年,王绶琯回国,全力投入到创建新中国天体物理学的事业中。1955年王绶琯受命到上海承担“提高时间信号精确度”的任务,他和同事们用一年多的时间,改进了测时、授时、播时的技术,将中国的授时精度提高到百分之一秒,为中国授时以及天体测量研究跻身国际先进行列奠定了基础。自此,“北京时间”响彻祖国大地。

20世纪八十年代,王绶琯领导研制中国首台射电天文望远镜等重要观测设备,提出实现超大规模光谱巡天的科学思想,联合提议建设国家“九五”重大科学工程——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研制成功。

“执手巡九天,创国家重器日月同鉴;运筹泽八方,掖百年英才时代担当”,在九十八载的人生中,王绶琯始终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仅在天文学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还甘为人梯,为国家培养了首批天文学博士,主编了大百科全书天文卷等科普著作,创建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为青少年科技人才培养拼尽全力,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1993年,紫金山天文台将3171号小行星命名为“王绶琯星”。他研究一辈子星星,也成为带领无数中学生走进科学的“启明星”。2021年1月2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绶琯逝世于北京,“忧国岁月暮,窥天夜正长”正是他一生最好的写照。

单凡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