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武汉岩土所档案室,一张张珍贵的照片,一页页泛黄的纸张,无声的档案,记载着一位老科学家对祖国最浓烈的爱。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岩土力学、计算机力学、水利工程专家,葛修润。
葛修润1934年7月出生于上海市。少年时期,受同为地下党员的哥哥嫂嫂影响,他立下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1950年,淮河突发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毛泽东主席发出号召,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指引了他一生的选择。
1952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水利系,在校期间公派留学苏联,获得“苏联水利工程师”称号。1959年葛修润学成归国,立即投身到国家建设中,他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为我国岩体力学事业和解决国民经济建设中重大岩体工程问题做出了突出贡献。1978年被全国科学大会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成长于战火纷飞的岁月,经历过新中国和平建设的年代,见证着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变,葛修润深切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坚定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心。此时,49岁的葛修润怀着满腔科技报国信念,毅然写下言辞恳切的入党申请书:“我一定要更加努力的钻研业务,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敢于不怕艰难险阻,攀登科学高峰。”
多年来,他基于国家建设形势的迫切需要,以强烈的责任感、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孜孜不倦的敬业精神在岩土力学与工程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造性重大成果。此外,在文物保护方面,提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三峡“一号国宝”白鹤梁的“无压容器”保护方案,建成的白鹤梁水下博物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是“世界上唯一的文化遗址类水下博物馆”。
葛修润对科研创新事业的不懈追求,生动诠释了他对党和国家的挚爱与忠诚,他始终秉持高度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勇挑重担,攻坚克难,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为中国岩土力学发展尽心竭力,是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最美践行者。
立伟人为榜样,学伟人之精神,树伟人之德风,吾辈当自强!
袁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