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张图片,这是《中国院士治学格言手迹》一书中收录的徐承恩手迹——“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勇于创新”,这也是他科研人生的写照。
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位老先生,就是倾力投身炼油科技进步,炼油工艺设计专家徐承恩。
1949年9月,22岁的徐承恩从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系毕业,带着强国的梦想和激情,徐承恩远离故土来到东北一座战后日本人遗留下来的化工厂,参与工厂复建和煤制油的任务。1951年2月1日下午,徐承恩这批血气方刚的年轻人用智慧和汗水凝结出了新中国第一滴煤制油,从第一滴油诞生的那一刻起,徐承恩的人生注定要与石油结缘,从此他的命运便与祖国的石油和炼化事业紧紧地绑在了一起。1957年徐程恩郑重递交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份申请书,那一年,他30岁。
上个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国家迫切需要能用于北方高寒地区的低凝固点柴油以巩固国防,面对国外的技术封锁,徐承恩主动承担下了这项艰巨的任务,从实验室开始边实验边设计,三年后尿素脱蜡装置设计成功,但徐承恩的头发已经全部花白。这一年,他只有38岁。尿素脱蜡和其他四套炼油装置的成功研发大幅提升了当时中国的炼油水准,并迅速接近了世界的先进水平。这就是石油界著名的“五朵金花”。80年代,国内行业面临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徐承恩的身份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1984年,57岁的他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面对行业转型的机遇和挑战,徐承恩预见性的提出了设计院要从国内设计向国际性转变,从单一的设计向石油化工性转变。福建炼油厂工程设计项目被评为国家工程设计特等奖,从此中国炼厂的设计水平与国际接轨。1989年徐承恩被评为中国工程设计大师,1994年当选中国首批工程院院士。
作为领导干部,老先生在生活上一直保持了廉洁自律,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他严以律己,生活俭朴,平易近人,联系群众,他还坚持每天健步上下班。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学习和传承他的精神,就像第三届“感动石化”人物颁奖词那样说的,踏遍山巅自成峰;为人正,为民生,为炼油尽青春。胸怀世界,志在东方。不慕名利,不惊宠辱。
袁佳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