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中国第一代航天专家的楷模

四手联谈:中国科学家
原创
讲述中国科学家故事,传播科学家精神
收藏

崔国良是固体火箭推进剂与发动机专家,研制成功多种固体推进剂,广泛应用于战略、战术和宇航发动机。 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二等奖和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等多项奖励。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崔国良把一生献给了祖国的国防建设事业,他是我国固体燃料发动机事业创业、创新群体的杰出代表。

1931年7月7日, 阳原县西城镇顺城街一个普通的家庭,一个男孩降临人间,他就是崔国良。其父崔象鼎, 这个世代生活在桑干河岸边的阳原人, 秉承着祖祖辈辈的勤俭与勤奋, 努力为他营造着物质与精神的家园。

年幼的崔国良, 在苦难与纷争的浸泡中成长, 幼小的心灵植下奋进与不屈的基因。 可生活的重压,迫使其父让他放弃学业,赴张家口当学徒。 期间, 屈辱的生活、 繁重的劳动不能抑制心灵深处积淀下的不屈与奋争, 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止他对知识的渴求,他在心中迸发出“我要上学”的呐喊,“学本领,走出去”成为他无法抑制的追求。

留学的4年中, 崔国良时刻牢记祖国嘱托, 用青春和智慧去拼搏, 终以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毕业于莫斯科门捷列夫化工学院,从此开启了他胸怀祖国、令人荡气回肠的航天赞歌。

1961年, 崔国良留学归来便置身于国防一线, 像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坚守着每一个岗位,用智慧和忠诚托举着中国火箭的飞天之梦。

几十年沧桑, 崔国良转战戈壁,战狂风、走沙海、住帐篷、饮咸水:半个世纪岁月,他隐姓埋名,孜孜不倦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固体导弹由于具有机动、灵活、反应迅速等优点,几乎全部取代了液体导弹,故世界各国对固体推进剂技术,都视为核心机密而严密封锁。 崔国良作为我国复合固体推进剂的开拓者,研制成功多种类型固体推进剂, 使其能量不断提高,他贡献突出、功勋卓著。

20世纪60年代,中国第一代复合固体推进剂———聚硫型系列, 在崔国良主持和参与下研究成功。 他首先提出加进铝粉的技术途径, 使能量达到了国际同类推进剂水平, 且成功用于发射中国第一、 第二颗卫星的长征一号火箭、反击一号助推器,以及多种战术导弹和科研火箭发动机,他为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贡献卓著。

崔国良, 谦虚谨慎、 治学严谨,诲人不倦,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成为中国第一代航天专家的楷模。 他在固体发动机领域为祖国培养出一大批技术骨干,使中国航天固体发动机后继有人,使“中国心”强大有力,使中国火箭由苍穹直刺深空。

崔国良首先解决了发动机在研制过程中第一个重大技术关键———不稳定燃烧。 他提出了在聚硫推进剂中添加铝粉的技术途径,并研制成功含铝推进剂配方,从而彻底解决了第一个重大技术关键———不稳定燃烧, 同时使聚硫推进剂的能量提高到国外同类推进剂的水平。其次,他解决了研制大型固体发动机的过程中,出现的第二个技术关键———药柱裂纹。 崔国良根据推进剂的粘弹特性, 从提高推进剂在低应变速率下的力学性能着手, 对粘合剂高分子网络结构进行调整, 解决了大型药柱裂纹问题。 第三个重大技术关键就是他提出了人工脱粘方案,即:使药柱与发动机端部人工脱开, 但又保持在燃烧过程中燃面不增大, 从而保证了发动机工作可靠性。 该方案解决了发动机研制中又一难题。

崔国良还指导了推进剂燃烧速度调节规律的研究,为不同推力的固体发动机设计不同的推进剂配方提供了依据,他科学的划分推进剂设计研究阶段,制定了研究程序,直到今天仍然被普遍遵循。

宋燚可

评论
科普5dfc4f1bb909c
太傅级
2024-08-22
汨罗镇徐志雄
少师级
已阅读
2024-09-17
汨罗镇徐志雄
少师级
已阅读
2024-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