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越王勾践的绍兴城里有啥逆天建筑?揭开越国都城神秘面纱!

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

前不久,国家文物局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发布了四项重要成果,浙江省绍兴市稽中遗址考古位列其中。

碳十四测年显示,相关遗存距今约2500年,实证了文献记载的勾践建都历史,是越国都城考古的重大发现。

越王勾践,历史书里的著名人物,他一下子“回”到了2500年后的绍兴城里……

实际上,绍兴作为古越国的都城早已经过历史文献和现代考古的证实。这次稽中遗址的考古发现,并不是像良渚考古,揭示了一个未知的文献没有记载的历史,而是为历史记载增加了新的证据。

越国作为浙江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记载的国家,在浙江大历史乃至中国大历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举几个大家都知道的文献,司马迁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记载了越国的历史和勾践的事迹,其中明确指出会稽为越国的都城,也就是绍兴。《左传》《国语》等先秦文献中也有对会稽的记载,提及会稽作为越国的政治中心。《越绝书》等文献也记载,公元前490年,勾践命大臣范蠡“定国立城”,选择了会稽山与杭州湾之间的沼泽平原作为新都的地址,建立了越国的新都城,即后来的绍兴城。

历史上其实有两个“吴越”,一个是春秋时期两个对抗的古国吴国和越国的并称,另一个就是唐末的五代吴越国。所以春秋的吴越不能叫“吴越国”。吴越国建立了两都体制,分别是“西都钱塘府”(杭州)和“东都会稽府”(越州),越州,就是绍兴。

文献虽有记载,但复原历史,必须需要借助文献之外的材料,最重要的就是田野考古。

那么,勾践在绍兴城里建的大型建筑什么样?

稽中遗址,就是“稽山中学遗址”,在学校内,妥妥的市中心。从人山人海的鲁迅故居骑自行车,三四分钟就到了学校,“府学弄”--学校所在弄堂的一个地名透露了历史。稽山中学所在地,是宋代绍兴府学大成殿以北明伦堂至尊经阁区域,等于宋代地方上最高级别的官办学校。学校南门所在的这条路,叫投醪河路,旁边有投醪河桥,也是一个跟勾践有关的故事。“卧薪尝胆”后的勾践决定出兵讨伐吴国,越国老百姓带来了美酒为他送行。勾践没有独享,把酒倒入河流之中,让军队的士兵们都能喝到,鼓舞士气。

学校在改扩建项目施工中发现了大型木材。2023年9月26日,绍兴市文物考古所现场确认有战国黑陶豆、印纹硬陶、原始瓷杯等遗物,初步推断地下可能存在越国木构建筑遗存。2024年2月,经浙江省文物局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对该遗址发掘。

“你看,前面绿色护栏,跟地面齐平,越国遗迹距离地表有五六米深。”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李龙彬指了指发掘大棚。

也就是说,绍兴城里人的生活面距离越国都城:6米。

目前,发掘面积近3000平方米,现存堆积主要分为战国、汉六朝、唐宋等时期。目前已经清理出大型建筑基址、水井、灰坑等重要遗迹40余处,发掘还在进行中。

人们想象中的宏伟建筑,在考古发掘现场,是各种大木头、大石板、大木板……我们完全分不出东南西北,但考古人员正是根据这些“碎片”和遗迹划分地层,隔出开间。

“这是甲组建筑、乙组建筑,那边是丙组建筑,外边是丁组建筑,应该还有更多,还在继续发掘。”像是戴了一副AR眼镜,四组汉代大型建筑在李龙彬眼前一帧帧立起。高温天气,出土木头上盖着湿的毛毡布作为保护。

汉代建筑基址居于越国建筑基址之上,目前大体可确认有四组,单体面积约260-400平方米,看来房子面积很大。甲组、乙组建筑残存面积约387、317平方米,丙、丁组建筑还没有完全揭露。

“我们站在东边,建筑是南北向的,开间是这么开的,面阔5间,你想象一下5个格挡。进深,从我们这边算的话目前也是5进,但两边还有延伸,最终数字还不知道。”李龙彬继续解读大木头,“3米长的板,两端立着柱子。木板东西向,这样就是5间房子。”

“战国的东西在下面保存得很好,战国和汉代在地层上相差80厘米左右。”李龙彬说。

这次最重要的发现,都和建筑有关。除了汉代的,还发现了一组战国时期越国大型建筑基址。

好几条圆木横纵间隔叠压,像竹筏一样叠起来,形成网状结构,这是越国人造房子打地基的独门方法。专业名称很形象,筏形地袱,像竹筏一样叠起来,作为地基的构筑方式。

“你看,像手张开交叉叠起来一样。”李龙彬用手当“教具”,更明确,“下面垫一层,上面再来一层”,有点像烤了四五块华夫饼叠起来的感觉。同时,纵横叠压2-4层的地袱之上,还要加上大型垫板,垫板之上再榫卯式立柱,地袱密集而且成排。

为什么要做这样复杂的结构?

这是越国人在湿地环境下创造的有效防止建筑沉降的营建方式,首次发现。再多想一下,现代人为了抵抗地震对建筑地基做的隔绝设计,也是同理。2500年前的越国人已经想到了。

“什么样等级的建筑需要重视沉降呢?是大型公共建筑和官署建筑。”李龙彬说。

在这个东西长约48米、南北宽约36米的范围内,除了首次发现筏状地袱这种独创的基础构筑形式,还可以观察到另一种形式,由方形立柱、长方形垫板及垫板下圆木组成,简单来说,就是“木垫板+方柱”,这在越国比较普遍。

越国人也住干栏式建筑,这就是两种不同的基础构筑形式。

李龙彬说,有意思的是,木垫板上放的木柱,都是方柱,边长都是20厘米。考古队员进行了碳十四测年,距今2500年。

旁边就是出土木刺的地方。

就在这里--首次在绍兴地区发现的两汉高等级官署建筑中,出土“会稽”“山阴”等墨书文字,与会稽郡山阴县密切相关,是两汉郡县考古的重要发现,对研究会稽郡的郡域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还发现了13口汉六朝时期水井,均为砖壁结构。

说到井,不得不提它。考古队员正在清理丙组建筑。眼前出现了一个木筒--不是筒,而是一口越国的木井。木壁结构的战国井,是首次发现,目前还没有清理。

良渚文化早已发现过井字形方形木井,而越国人的木井,是圆筒形,用整块原木做成。“把树从中间锯开,掏空,用锯钉再把两半合上。你想象一下印山王陵独木棺也是刨成两半,只是独木棺是倒放的,这个井是立着的。”李龙彬说。

井壁做了碳十四测年,数据显示,距今2500±30年,正好落在了文献记载越王勾践公元前490年建都的时间上。

而就在井边上,有个马坑,埋了一匹马,汉代的。这说明汉代地层打破了越国的地层,我们才会在一个平面上看到越国的井和汉代的马同时出现。

南方主要以舟楫为交通工具,马在南方很少见,北方多见。“所以,现在还不好判断,但应该说(马)和这组建筑的性质有关。”李龙彬说。

目前出土的各类各时期文物850多件,有青铜洗、青铜壶、水晶环等高等级文物,还出土了冶炼铁块、铁钳和成捆的铁矛、成组的铁甲叶等与冶金工坊相关的遗物。像铁块和铁甲叶都在井中发现,原因未知。

考古发掘还在进行中,未解之谜很多。李龙彬说,之后会举行专家论证会做进一步研究,对遗物做充分的确认后才能确定建筑的性质。但目前,大量线索都指向三个字:高等级。这是毫无疑问的。

他特别提到了出土遗物中的瓦当,有越国瓦当和汉晋瓦当,无论数量和类型,充分说明遗址原先是高等级的建筑,这为探寻越国都城建筑形态和空间提供了重要线索。

评论
内蒙古赵华
庶吉士级
在出土遗物中发现的瓦当,有越国瓦当和汉晋瓦当,无论数量和类型,充分说明遗址原先是高等级的建筑,这为探寻越国都城建筑形态和空间提供了重要线索。可见当时的建筑工程技术是多么的先进,为古代中国工匠精神点赞,值得学习,古人的聪明之处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2024-08-23
无为通达
学士级
这些建筑共同为我们揭开了越国都城的神秘面纱,‌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辉煌与沧桑,具有极高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2024-08-23
臭皮匠心
庶吉士级
绍兴稽中遗址的考古发现,不仅是对越国都城考古的重大突破,也为探寻越国都城提供了重要线索。这些发现填补了绍兴古城内无越国建筑基址的空白,为研究越国历史、文化、建筑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
2024-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