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娃探案所的电话铃声突然响起,正在整理卷宗的药娃迅速接起电话。“什么,脑梗死又作案了?”报案人是68岁的陆大爷,短短两个月他就惨遭脑梗死的两次“毒手”。近几年,脑梗死(缺血性脑卒中)犯案越来越猖狂,大约每10万个人中就有267个人受其残害,30%的受害人会因此死亡。脑梗死的阴云笼罩着越来越多的人,为了驱散这片阴云,药娃展开了细致的调查。
探寻脑梗死的作案手段
为了查明脑梗死的作案手段,药娃来到陆大爷的脑组织内部。这里密布着许多蜿蜒的血管,血液顺着血管流淌,源源不断地滋养着脑细胞,为高级中枢活动供能供氧。药娃顺着血管往前走,不久,一根被堵死的血管映入眼帘。由于失去了血液的滋养,附近的脑细胞已经奄奄一息,有的甚至死亡。这些脑细胞的死亡,会导致相应大脑区域的功能丧失。常见的脑梗死症状包括口眼歪斜、吐词不清、肢体瘫痪等。
防治脑梗死药物失效了?
查明作案手段后,药娃请来了作战部队——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其中有个明星队员叫“氯吡格雷”,长期规律服用这种药物可以有效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和复发率。奇怪的是,陆大爷一直遵医嘱规律服用氯吡格雷,但不知道为何脑梗死还是反复发作。
氯吡格雷为了防止被敌人侦查到,会使用假身份进入人体,然后在肝脏内向一个叫“CYP2C19酶”的同僚求助。拿到身份和武器后,氯吡格雷可以抑制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防治脑血管堵塞和狭窄。但陆大爷体内的氯吡格雷却向药娃诉苦,每次都没有同僚接应自己,拿不到身份和武器的氯吡格雷无法抑制血小板聚集。药娃思索片刻,大致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导致陆大爷反复脑梗死的原因应该就出在“CYP2C19酶”身上。
对“CYP2C19酶”展开严密调查
原来,随着人类进化,人体内的“CYP2C19酶”的工作热情也发生了变化,最原始的“CYP2C19酶”(代号为*1/*17、*17/*17、*1/*1)爱岗敬业,对氯吡格雷有求必应;后来有些“CYP2C19酶”(代号为*1/*2、*1/*3、*2/*17)慢慢地开始消极怠工,对氯吡格雷爱答不理;甚至有些“CYP2C19酶”(代号为*2/*2、*2/*3、*3/*3)已经形同虚设,对氯吡格雷视而不见。“CYP2C19酶”的代号是由人体的基因型决定的,只要对受害人的基因型进行检测,就能推算出“CYP2C19酶”的代号和对应工作状态。然后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优化调整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就能更好地保护受害人远离脑梗死的残害。
智破基因密码
药娃刮取了陆大爷的口腔黏膜脱落细胞,通过氯吡格雷药物基因型快检,推算出其“CYP2C19酶”的代号为*2/*3。果然是形同虚设的“CYP2C19酶”,难怪氯吡格雷在陆大爷体内无法起效。
药娃将案件的侦破过程和结论告诉了医生和陆大爷,并建议为陆大爷换用另一种不需要“CYP2C19酶”提供帮助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调整治疗方案后,陆大爷症状好转并顺利出院。经过后期随访,陆大爷至今都没有再遭脑梗死毒手,盘旋在陆大爷头上的脑梗死阴云慢慢散去!
每个人都存在遗传基因分型上的差异,某些基因编码功能的缺失,会导致代谢药物的酶发生异常,从而一方面导致药物无法发挥疗效,另一方面还会使药物在体内蓄积,引发不良反应。药物基因检测可根据患者的遗传信息和生理特征,提前精准预判药物对人体的作用效果,从而帮助医生选择更合适患者的药物品种和剂量,保障用药安全有效。
**作者:**湖北省武汉市第五医院 刘妮
审核: 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药剂药理科 主任药师 刘皈阳
本篇为文字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