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新污染物(2):这种东西吃进去还能排出吗?警惕微塑料!

生态环境保护
原创
科普生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与管理实践知识
收藏

一、什么是微塑料?

(1)定义与分类

微塑料,通常指的是粒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颗粒或薄膜。它们因微小的体积和难以察觉的特性,被形象地称为“海中的PM2.5”。微塑料是四种新污染物之一。

微塑料可根据其形成方式分为两大类:初级微塑料和次级微塑料。

初级微塑料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制造出的微小塑料颗粒,如个人护理产品中的微珠、工业原料中的树脂颗粒等。

次级微塑料则是由大型塑料制品在环境中经过风化、磨损、降解等过程逐渐形成的微小碎片。

(2)来源与分布

微塑料的来源广泛且复杂。它们可能源自轮胎磨损、衣物洗涤、农业塑料薄膜的破碎等陆地活动,也可能通过污水处理厂的不完全处理进入水体,最终汇入海洋。

一旦进入海洋,微塑料便会随风飘散、随水流淌,遍布整个海洋生态系统。从近海到大洋,从表层水体到深海沉积物,甚至在最偏远的南北极地区,都能发现微塑料的存在。此外,微塑料还广泛分布于陆地土壤、河流、湖泊等自然环境中,形成了全球性的污染网络。

二、影响与危害

(1)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微塑料对海洋生物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当海洋生物误食微塑料后,这些塑料颗粒可能在其消化道内积累,导致消化道阻塞、营养不良甚至死亡。例如,海鸟则可能因啄食含有微塑料的鱼类而中毒。此外,微塑料还能吸附海水中的有毒物质,如重金属、多氯联苯等,这些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富集后,可能通过食物链传递给更高级的生物,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2)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微塑料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同样不容忽视。研究表明,人类可能通过食物链、饮用水和空气等途径摄入微塑料。当微塑料进入人体后,它们可能穿透肠道壁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并在体内各部位积累。虽然目前关于微塑料对人体健康的具体影响尚不完全清楚,但已有研究指出,长期暴露于微塑料环境中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疾病的风险。此外,纳米级的微塑料颗粒还可能穿透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部,对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造成干扰。

(3)能否排出人体?

关于摄入的微塑料是否能从人体内排出的问题,科学界尚无定论。**一般来说,较大的微塑料颗粒可能通过粪便排出体外;但对于纳米级的微塑料颗粒来说,由于其体积微小、穿透力强,有可能在体内长期积累并造成潜在危害。**因此,我们不能忽视微塑料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威胁。

三、我们应该怎么应对?

(1)政策与法规

用更加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限制塑料制品的生产和使用,鼓励企业和个人采用环保材料和产品。同时,加强对塑料垃圾的回收和处理力度,提高塑料垃圾的回收利用率和无害化处理率。此外,还应加强对海洋环境的监测和保护力度,及时发现并处理海洋微塑料污染问题。

(2)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应对微塑料污染的重要手段之一。应加强对微塑料的研究力度,探索其形成机制、分布规律和生态效应等方面的问题。同时,积极研发新型环保材料和技术手段来替代传统塑料制品和治理微塑料污染问题。例如开发可降解塑料、推广生物基塑料等环保材料;利用微生物降解技术、热解技术等手段处理塑料垃圾等。

(3)公众教育与意识提升

公众教育是应对微塑料污染的重要基础。通过媒体宣传、学校教育等多种渠道向公众普及微塑料污染的危害性和应对方法;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环保行动和志愿服务活动;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治理微塑料污染的良好氛围。

(4)国际合作与交流

微塑料污染是全球性环境问题,需各国共同应对。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制定应对微塑料污染的国际标准和规范;加强信息共享和技术交流;推动跨国合作项目的实施和落地;形成全球协同治理微塑料污染的合力。

总之,海中PM2.5——微塑料的隐秘威胁不容忽视。我们需要从政策、科技、公众教育和国际合作等多个角度入手,采取综合措施来应对微塑料污染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守护好我们的海洋生态环境和地球家园的清洁与美好。

评论
生态环境保护
举人级
它们因微小的体积和难以察觉的特性,被形象地称为“海中的PM2.5”。微塑料是四种新污染物之一。
2024-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