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消失的“淡水鱼之王——长江白鲟

大连圣亚海洋科普
原创
致力于海洋极地生物科普教育和文化传播,定期开展多元化海洋科普
收藏

长江白鲟是一种进化古老的鱼类,属于鲟形目匙吻鲟科白鲟属,是现今匙吻鲟科中仅存的两种物种之一,是地球的“活化石”。它的祖先在距今7500万~3400万年间曾经非常多样化且分布广泛。鲟类最早可以追溯到2亿年前的白垩纪,它们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时代,包括白垩纪末期的第五次大灭绝。

我国关于长江白鲟的研究可追溯到晚清及民国时期,当时白鲟还是长江中一种常见鱼类,因其独特的外观和巨大的体形而闻名于西方。由于晚清时期我国的鱼类学研究尚未起步,最早由西方学者开展了对白鲟的形态学、分类学及解剖学方面的研究。同时,一批来华的西方人在其著作和游记中记述了他们所见的白鲟,为我们留下了一批宝贵的文献资料。民国时期我国建立了自己的生物研究机构--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和国立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开启了对本国鱼类的研究,其在维护国家主权和提升国家地位上亦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国最早对白鲟的研究也始于这两个机构。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二者迁至重庆北碚进行大后方的鱼类学调查研究,其中也有一些关于白鲟的报道。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鱼类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白鲟的研究也更加深入。

长江白鲟在古代被称作鲔、剑鱼,之所以叫剑鱼,是因为长江白鲟的头部很特殊,长得特别长,甚至可以达到体长的三分之一,就像一把长剑。而能够被称为“淡水鱼之王”,白鲟本身也是很有体形优势的。长江白鲟是一种我国特有的大型珍稀鱼类,它的体长一般可以达到2~3米,最长可达7米,重量有时直逼1吨。针对这一点,民间有“千斤腊子万斤象”的说法,这里的象不是指大象,而是白鲟,所以白鲟还有另外一个名字--象鱼。

白鲟性情凶猛,以其他水生动物(如鱼、虾、蟹等)为食,处于水生食物链的顶端。白鲟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是长江流域的“旗舰种”之一,因其有洄游习性,其实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长江白鲟并不局限在长江流域,而是广泛分布在中国的各大河流里,比如,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钱塘江甚至近海都曾经是长江白鲟的活动范围。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江白鲟的分布范围越来越窄,20世纪50年代后,长江白鲟只分布在长江及长江出海口。

2022年7月21 日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更新了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这次名录上,长江白鲟被正式宣布灭绝。长江白鲟最早可以追溯到 1.5 亿年前的白垩纪,它们熬过了白垩纪未期的物种大灭绝,最终却在 21 世纪彻底消失了,让人不胜唏嘘。长江白鲟的灭绝,再次为我们敲响了长江生态环境恶化的警钟。

长江白鲟的灭绝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因为白鲟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即人工养殖困难,科学家意识到必须进行人工养殖研究时已然太晚。其次,人类对海洋的污染与破坏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如:水利工程的建设使白鲟无法在长江干支流间觅食和越冬,从而破坏了它的栖息地;渔民的误捕加剧了白鲟幼、成鱼数量减少;长江中下游沿岸化工企业密集,航运采砂、排污等活动,导致水质污染。海洋也是受污染最严重的生态环境之一。另一个原因则是葛洲坝及三峡水库的修建,导致水文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加剧了白鲟的生存危机。其中最关键的是,巨大的坝体拦截了它们的洄游路线使得白鲟无法产卵,整个种群的数量也开始大幅缩减。

参 考 文 献

[1]中国淡水鱼之王的“落幕”[J].科学之友.2022.

[2]王子煜.晚清及民国时期白鲟的研究[J].动物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Zoology 2024,59(3): 460-478.

[3]张涛.长江白鲟灭绝敲响生态警钟[J].《生态经济》.2020.

[4]熊艳婷.长江白鲟(二)[J].

评论
无为通达
学士级
长江白鲟的灭绝不仅是对一个物种的告别,‌更是对人类自身行为的深刻反思。‌它提醒我们,‌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任重道远。‌我们应该从这次教训中汲取经验,‌加强对濒危物种的保护力度,‌共同守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2024-09-02
东明县科协
太傅级
白鲟被列为一类重点保护的珍贵稀有动物。属于中国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严格禁止捕杀亲、幼鱼,大力提倡幼鲟还江,以保护和拯救此珍稀濒危物种。
2024-09-03
东明县科协
太傅级
白鲟在学术研究上价值颇高。因曾是中国特产,形态奇异,幼体呈半透明状,清秀皎丽,其可作为国际文化交流的珍品。
2024-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