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把“唐僧取经”的故事演绎得荡气回肠、惊心动魄。小说中的“唐僧”,信念坚定、意志顽强。真实的“唐僧”——玄奘法师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书法,你见过吗?
在陕西省铜川博物馆珍藏的一件国家一级文物上,你可以见到玄奘的笔迹。
两块残石的重逢
1999年冬天,铜川市西北约70公里的玉华宫景区内,群山苍莽,天寒地冻。在凤凰山下的兰芝谷,考古人员和铜川市玉华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对唐代玉华寺肃成院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在碎砖残瓦和砂石泥土中,考古人员发现几块刻有文字的残石。拼接后发现,石块上方刻有脚印纹饰,还有文字题记。题记文字为楷书,竖行,内容为:“佛迹记,摩揭陀国波吒离城,释迦如来蹈石留迹,奘亲观礼图……”后部文字不存。这段文字的意思是,在摩揭陀国的波吒离城,释迦如来踩在石头上,留下了脚印,玄奘观赏礼拜了图像……
20世纪60年代,考古人员曾在玉华寺遗址发现一块刻有佛足印的残破碑石。碑石为青石质,阳刻图纹,残宽72厘米,残高66厘米,复原宽度为88厘米。其上镌刻的足印长50厘米,宽20厘米,足印五趾微张,大脚趾上刻有莲花,其余四趾、掌心均刻有不同的纹饰。碑石左下方残存“匠李天诏”四字。
两块材质相同的残石相隔30多年被发现,会不会源自同一块碑石?
考古人员取来原来发现的佛足印刻石拓片,与新发现的文字题记残石进行拼对,两者图文吻合,上面的文字内容相互衔接,字体大小、书体结构一致,确为同一件器物。
铜川博物馆馆长张创生介绍,佛足印,原是佛陀释迦牟尼去世前,留在印度故乡石头上的脚印。在古印度,雕造佛足印是佛教艺术中的独立题材,对佛足印的崇拜一直延续到后世的大德高僧。
《义楚六帖》记载:“佛在摩揭陀国波吒离城石上,印留足迹,玄奘法师亲礼胜迹,自印将来,今在坊州玉华山镌碑记之。”
这段史料讲述了玄奘在玉华寺镌碑刻制佛足造像的事情,所记载的佛足印刻画纹饰,与考古人员发现的实物佛足印刻石完全相同。刻石中佛足的长度折合唐尺,与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中所记的佛足尺寸完全相同。
由此,考古专家确定,玄奘印度游学取经时礼拜了佛足印迹后,将其拓印回国。在玉华寺译经期间,玄奘命人雕制了这通佛足印刻石,并撰写了碑石题记。雕制这通碑石的石匠名叫李天诏。
两块残石的重逢是一段奇缘。合二为一后,考古人员将其定名为“玄奘造佛迹造像”。其上的文字,成为研究玄奘书法的重要依据。
碑石上的文字为玄奘手书
为了确定碑石上的文字是不是玄奘手书,文物工作者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玉华寺遗址出土的大量与玄奘法师有关的文物进行了整理研究。
无独有偶,早在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中,陕西省文管会就在玉华寺肃成院遗址石窟中发现了一件唐代石雕莲花佛像座。这件文物后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名为“金刚座”,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在金刚座方形基座的前方左侧,刻有二十字的楷书铭文,竖行,每行四字,内容为“大唐龙朔二年三藏法师玄奘敬造释迦佛像供养”。
通过对金刚座及佛足印碑刻铭文进行对比,文物工作者发现,金刚座铭文是规整的楷体,佛足印碑刻铭文略带行楷特点,两者字体虽有区别,但风格基本一致,“奘”“释”“迦”“佛”四个字的间架结构、书写笔法完全相同,可以断定出自同一个人之手。
铜川市考古研究所所长(原玉华博物馆馆长)仵录林等学者认为,佛足印碑刻铭文“奘亲观礼图”中的“奘”,即玄奘的自称。在玄奘所有的表、启等著述中,均自称“奘”,或“沙门玄奘”“玄奘”。其弟子、门人及后世著作对玄奘的称呼则多为“玄奘法师”“奘师”等。
专家确定金刚座及佛足印碑刻铭文均为玄奘所书,有三个理由。一是金刚座、佛足印的雕制,是玉华寺非常重要的佛事工作,意义非凡,由玄奘亲自督工刻制,其铭文题记由玄奘题写顺理成章。当时,只有玄奘堪担此重任。
二是从行文语气上分析,铭文题记也应出自玄奘法师之手。金刚座铭文中,作者自称“三藏法师玄奘”,这是玄奘在非常正式、严肃场合常用的自我称谓,与其在上呈皇帝的表、启中的自称句法结构、语气完全相同。金刚座1956年被发现时,在文物界引起很大的轰动,随即被调往北京,作为中国历史和中国佛教发展史的重要见证。
三是佛足印碑刻中的文字题记,按照中国古代行文习惯,应该明确无误是玄奘法师亲书。其中明确提到“奘亲观礼图”,“奘”这种自称,在玄奘著述中不乏其例。
经过多年考证研究,考古学界认定,金刚座与佛足印碑刻是玄奘法师在玉华寺敬造的弥足珍贵的佛门至宝,两者均为玄奘督工敬造。两篇题记的发现,为玄奘研究、佛教文化研究以及中国文化史的研究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史料。
从书法角度看,两篇题记的字体刚柔相济、庄重典雅,书者有扎实的楷书和行书功底。著名史学家、文物鉴定专家史树青、臧振、王仲德等学者研究后,均在其著作中明确两篇题记确为奘师手书,并对玄奘的书法功力予以肯定。
玄奘与玉华寺的故事
玄奘西行取经,走访了许多国家,于贞观十九年回到大唐。到达长安后不久,玄奘开始在长安译场翻译经书,开始了长达19年的译经工程。
位于铜川市的玉华宫,原为唐高祖李渊武德七年建造的仁智宫,贞观二十一年改建为玉华宫,作为唐太宗李世民的行宫。
后来,唐高宗李治废玉华宫为佛教寺院,是为玉华寺。玄奘在玉华寺设立译场,翻译出包括《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在内的浩繁经典14部682卷,占其生平译经总量的半数以上。
玄奘不仅是一位翻译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外交家、学者,他撰写的《大唐西域记》广为流传,促进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与文化融合。
玄奘圆寂于玉华寺肃成院。玉华寺作为玄奘法师译经、创宗、弘法、圆寂之地,在中国佛教史和文化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笔。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考古调查工作的不断深入,玉华宫神秘的面纱被逐步揭开,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逐步被人们认识。1992年,玉华宫遗址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仵录林介绍,1995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对玉华宫遗址区进行了数次考古勘探和调查,探明了玉华宫的布局,发现了多处文物遗迹。在此基础上,考古工作者以玉华寺肃成院遗址为重点,进行了科学发掘清理,出土了各个历史时期的遗存和文物标本数千件,找出了玉华宫绵延千年的历史线索。
为了纪念玄奘,铜川市在玉华宫景区内建立了玄奘纪念馆,1999年对公众开放。馆内展示了众多考古发掘出的珍贵文物。2004年成立的铜川市玉华玄奘研究所,致力于深入研究玄奘大师的生平和贡献。
师念、赵茁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