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芮
初审:台婧
终审:赵银龙
前列腺癌是男性最常见的癌症之一,为24个国家癌症死亡的主要因素,死亡率在全球排名第八,在高收入国家排名第六,在低收入国家排名第十二。
中国是前列腺癌发病率较低的国家之一,但是近年来中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逐年上升,据国家癌症中心2015年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至2011年前列腺癌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且随年龄增长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其原因可能与疾病意识提升、规范的早期检查(包括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筛查和活检技术改进)、人口老龄化以及日益西化的生活方式相关。因此,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
目前,前列腺癌的诊断主要通过直肠指检(DRE)、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以及影像学检查发现可疑病灶,之后进行前列腺穿刺活检。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是一种由前列腺上皮细胞分泌的存在于精液中的蛋白酶,它和缓激肽家族的丝氨酸蛋白酶氨基酸序列相似,存在于前列腺上皮组织和精液中。正常人PSA微量进入血液循环,血清PSA内含量极微,当腺管结构遭到良性、恶性肿瘤或炎症的破坏时,致使血清中 PSA 含量升高。近年来,PSA已被广泛用于前列腺癌的辅助诊断,是少数器官特异性肿瘤标志物之一。
血清中 PSA 有两种存在形式,一部分(60%~90%)的PSA 以各种结合形式存在,称为复合 PSA(C-PSA);另一部分(10%~40%)的PSA以未结合形式存在,称为游离 PSA(f-PSA)。通常以游离 PSA 与复合 PSA 的总和称为血清总 PSA。
自 1979 年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从前列腺组织内分离并提纯,且于 1986 年首次应用于临床后,血清肿瘤标志物 PSA 已逐渐成为颇具临床价值的前列腺癌检测指标。30 余年来,其在前列腺癌早期筛查、风险分层、诊疗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临床意义
PSA具有较强的器官特异性,虽在前列腺肥大及前列腺炎等良性前列腺疾病有升高,但在前列腺癌的筛查、辅助诊断、疗效监测及复发预测等方面仍发挥重要作用,可用于前列腺良恶性疾病的鉴别辅助诊断。
PSA 结果的判定: 血清总 PSA > 4ng/ml 为异常,初次 PSA异常者需要复查。患者血清 PSA 水平受年龄和前列腺大小等因素的影响。血清总 PSA 在 4~10ng/ml 时,游离 PSA 具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因为患者血清游离PSA水平与前列腺癌的发生呈负相关,当游离 PSA/总PSA<0.1,患前列腺癌的概率为56%,而当游离 PSA/总 PSA >0.25,其概率仅为 8%。
**前列腺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推荐:游离PSA/总PSA >0.16 作为正常参考值。若患者总PSA水平在 4~10ng/ml,而游离PSA/总 PSA<0.16,高度提示前列腺癌变,是前列腺良恶性疾病的鉴别点,应建议进行前列腺穿刺活检。
若总PSA和游离PSA升高,而总PSA/游离PSA 比值降低,考虑诊断前列腺癌,可以此提高诊断的特异性和准确性。必须连续监测 PSA 浓度,与本人基础浓度相比较。PSA值持续递增时应高度怀疑前列腺癌。
血清总PSA浓度和阳性率与病程的进展呈正相关。因此总PSA 测定可作为监测前列腺癌病情变化和疗效观察的重要指标。前列腺癌手术后,总PSA 可降至正常,若术后总PSA 浓度不降或降后又升高,提示肿瘤转移或复发。
目前,国际上 EGTM(欧洲肿瘤标志物组织)、欧洲泌尿外科学会(EAU)、美国临床生物化学学会(NACB)、美国泌尿外科协会(AUA)等组织均发布了前列腺癌的相关指南,以指导临床诊疗。美国癌症协会(ACS)推荐医生每年对所有 50 岁以上的男性进行 PSA 检测和直肠指检(DRE),尤其是有非洲裔血统和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 65 岁以下高危男性,则需从 45 岁开始每年进行两项检测;而对于家庭诸多成员都有罹患前列腺癌家族史的超高危男性,则需从 40 岁开始每年进行两项检测。当 PSA 水平<2.5ng/ml 时,仅需要每 2 年复检一次,但若高于 2.5ng/ml,则须每年都进行复检。
此外,肾癌、膀胱癌、肾上腺癌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PSA也有不同程度升高因此在PSA升高时应结合临床综合分析。
约有5%的前列腺癌患者总PSA在正常范围内,但前列腺酸性磷酸酶升高,两项目同时检测可提高前列腺癌的检出率。
注意事项
1.不同方法测出的 PSA 值有所不同,不能相互混用。
2.采血应在对前列腺进行任何操作之前或待操作引起的 PSA 升高消除之后,以及前列腺的炎症消退之后进行。
3.激素治疗会影响 PSA的表达,此时低水平的 PSA不能正确反映病情是否复发或有无残留病灶。
4.PSA 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一般以每年0.04ng/ml的速度递增。与前列腺增生的程度有关但两者并不具有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