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7 月 12 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究员崔万照在科普中国星空讲坛陕西专场“探秘星空 触摸未来”带来演讲《航天工程中的传统文化》。
中国人自古就有飞天的梦想。“嫦娥”奔月、“祝融”探火、“羲和”探日……从远古神话梦想,到近年来航天成果频出,中国人一步一个脚印地触摸更高更远的太空。
随着探月、探火星、探日将远古神话梦想变成现实,中国的航天事业也深深嵌入传统文化的印记。
很多航天工程的命名都巧妙借用了古代神话故事,既满溢中式浪漫主义色彩,又契合航天器特征,这些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完美融合,体现出中国航天人的科学精神和浪漫情怀,也彰显着中国人的探索精神和文化自信。
太阳探测:羲和与夸父
2021年10月14日,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羲和号”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我国正式迈入“探日时代”。
在中国上古神话中,羲和是太阳女神与制定时历的女神,并以太阳母亲的形象为人们所知。“羲和号”取义“效法羲和驭天马,志在长空牧群星”,象征中国对太阳探索的缘起与拓展。
作为中国派去观察太阳的第一位使者,“羲和号”要替人们去看看太阳。它在距离地球高度为517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运行,每天绕地球15圈,为太阳“做CT”。
2022年8月,“羲和号”成果正式发布,创下国际首次实现了“双超”(超高指向精度、超高稳定度)卫星平台技术在轨性能验证及工程应用等5个国际首次。接下来,还有“羲和二号”将对太阳进行立体探测。
夸父追日、最后化身为夸父山的传说广为人们所熟知。《山海经》中这样描述:“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夸父追日”的故事表达了中国古代先民胸怀大志、探索自然、英勇顽强的精神,蕴含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试图揭开太阳神秘面纱的不懈求索。
2022年10月9日,我国成功发射“夸父一号”卫星(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中国太阳探测天文台卫星取名“夸父”,也是意在时刻追逐太阳的身影,心怀梦想,不懈追梦、执着圆梦。
月球探测:嫦娥与玉兔
嫦娥奔月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月亮上有一个广寒宫,广寒宫里住着一位仙女嫦娥,嫦娥的身边有一棵桂花树和一只玉兔。几千年来,“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一直是中国人心中抹不去的想象和牵挂。
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命名为“嫦娥工程”,分为“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嫦娥工程取得了很多成果,包括:2007年,嫦娥一号实现了我国首次月球环绕探测;2010年,嫦娥二号与地球的距离突破1亿公里,创造了中国航天器最远飞行纪录;2013年,嫦娥三号实现了月球软着陆,把玉兔号的足迹留在了月球上;2018年,嫦娥四号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造访月球背面了;2020年,嫦娥五号实现中国首次月球无人采样返回,再到2022年9月,我国科学家在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中发现了“嫦娥石”,这是人类在月球上发现的第六种新矿物,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在月球发现新矿物的国家。
探月工程中,月球车命名为“玉兔”。玉兔又称月兔,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它是嫦娥的宠物,在月宫里负责捣药。玉兔形象善良、纯洁、敏捷,与月球车构造和使命既形似又神似,反映了我国和平利用太空的立场。
火星探测:荧火之行
在古代,火星被称为“荧惑”,五行中属火,故曰火星。这颗夜空中飘忽不定的火红色行星,自古以来就牵动着人们的好奇心。如果说,人类航天的未来是宇宙的星辰大海,那么,中国人没有理由不去探测火星。
不过,最近5500万公里、最远4亿公里的距离,决定了火星探测并不轻松。
2020年7月23日,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成功发射。它的任务目标是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获取火星探测科学数据。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成功着陆火星;2021年6月7日,国家航天局发布中国首次火星探测天问一号任务着陆区域高分影像图。
“天问一号”的名字来自屈原的《天问》。在《天问》中,屈原对天、地、自然、哲学等提出了173个问题,包含了屈原对宇宙的终极思考,从天地如何形成到月亮为何圆缺,到上古神话中的种种细节等。“天问一号”是我国行星探测任务中的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寓意探求科学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而行星探测任务取名“天问”,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真理追求的坚韧与执着,体现了对自然和宇宙空间探索的文化传承。
此外,火星车取名为“祝融号”。祝融是上古神话中的火神,在《左传》《史记》《山海经》《礼记》等数十部古书中均有记载。相传,今湖南境内、中华五岳之一的南岳衡山,是祝融施行火政、管理南方事务的地方。祝融死后,人们以衡山最高峰的命名来纪念他。如今,南岳衡山的“祝融峰”高耸云霄,山顶还建有“祝融殿”。文史专家曾介绍,古语中“祝”的本意,是古代主持重大祭典的部落首领和宗教领袖,“融”有光明的意思。故“祝融”意为主政光明,可引申为追逐、向往光明。“祝融”号寓意点燃中国星际探测的火种,指引航天人不断超越自我,逐梦星辰。
作者 | 崔万照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