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艳红 段跃初
脉管炎即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主要累及四肢远端中小动静脉的慢性、节段性、周期性发作的血管炎性疾病。
一、病因
1. 吸烟:这是最为重要的危险因素。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引起血管痉挛、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使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2. 寒冷与潮湿环境:长期处于寒冷、潮湿的环境中,可使血管收缩,血流缓慢,增加脉管炎的发病风险。
3. 自身免疫因素:患者体内可能存在免疫异常,导致血管发生炎症反应。
4. 遗传因素:部分患者有家族发病倾向,提示遗传因素可能在脉管炎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
二、临床表现
1. 疼痛:早期多表现为间歇性跛行,即行走一段距离后,患肢出现疼痛、乏力等症状,迫使患者停下休息,休息后症状缓解,但再次行走时又会出现疼痛。随着病情进展,疼痛可逐渐加重,甚至在休息时也会出现持续性疼痛,尤其是夜间疼痛更为明显。
2. 皮肤色泽改变:患肢皮肤可出现苍白、潮红或发绀等颜色变化。这是由于血管痉挛或阻塞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所致。
3. 感觉异常:患肢常有麻木、刺痛、灼热感等感觉异常。
4. 营养障碍:长期缺血可引起患肢皮肤干燥、脱屑、皲裂,毛发脱落,指甲增厚变形等营养障碍表现。严重时可出现溃疡和坏疽,溃疡多为干性坏疽,疼痛剧烈,不易愈合。
三、诊断
1. 临床表现: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如间歇性跛行、疼痛、皮肤色泽改变等,可初步怀疑脉管炎。
2.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沉、C 反应蛋白等检查可帮助判断是否存在炎症反应。抗核抗体、类风湿因子等检查可排除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3.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显示血管的形态、结构和血流情况,有助于判断血管狭窄或阻塞的部位和程度。
血管造影:是诊断脉管炎的“金标准”,可以明确血管病变的范围、程度和侧支循环情况。
四、治疗
1. 一般治疗:严格戒烟,避免寒冷刺激,适度运动,注意患肢保暖。
2. 药物治疗:
扩张血管药物:如前列地尔、西洛他唑等,可扩张血管,改善患肢血液循环。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防止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
溶栓药物:在急性期,可根据病情使用溶栓药物,如尿激酶、链激酶等,溶解血栓,恢复血流。
抗生素:如果合并感染,应及时使用抗生素治疗。
3. 手术治疗:
旁路移植术:对于血管狭窄或闭塞严重的患者,可采用旁路移植术,绕过病变部位,建立新的血流通道。
血管腔内治疗:包括球囊扩张术和支架植入术。球囊扩张术是通过导管将球囊送入病变血管,扩张狭窄部位,恢复血流。支架植入术是在球囊扩张后,将支架放置在病变部位,保持血管通畅。
4. 中医治疗:
中药内服: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辨证论治,采用中药内服的方法,调理身体,改善血液循环。
中药熏洗:将中药煎汁后,用于熏洗患肢,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肿胀。
针灸治疗:通过针刺特定穴位,调节身体的气血运行,缓解疼痛和不适。
作者黄艳红是湖南省涟源市石马山卫生院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