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我们在长江边的湿地放归了一只雄性獐子。这只獐子是9月2日由警方救助来的,在评估它的身体状态一切正常后,我们快速将它放归回了野外。
卡在栅栏上的獐子
獐子是被卡在小区的栅栏上出不来,被居民发现后报警救助来的。需要提前说的是,这篇文章里除了放归时的照片和视频,其余的照片均不属于这只獐子。没有拍太多照片,是因为在救助过程中时间紧任务重。獐子胆小怕惊,尽管我们的行为是对它的救助,但它还是吓得三魂不见了七魄。
为了减少应激,我们从接到电话,去接獐子,接着迅速检查了一下身上是否有外伤后,就用最快的速度把它转移到了能让它觉得有安全感、四周都被遮挡住的笼舍里,在给它留了一些新鲜的树叶后,我们就光速撤离了。
非本篇主角獐,来源:另一救助獐子
第二天早上我们悄悄去观察了这只獐子,令人欣慰的是,它已经从前一天的惊魂未定中缓过来了一些,能够正常进食一些树叶,但因四周都有遮挡,光线太暗,也没有拍摄本片主角獐的照片。
经过观察和评估过后,这只獐子的状态符合快速回归野外的救助标准。就这样,这只獐子在救护中心呆了两天,我们开始着手准备这只獐子的放归事宜了。
獐子快游,四面八方都是自由
放归之前,陈老师对放归事宜进行了精密的部署,在办公室预设出每个步骤和工具,安排人手,为了减少獐子的应激反应,我们尽量能少进人就少进人,进去后各司其职,迅速结束战斗。
救护人员在笼舍内将獐子装进运输箱
第一批进了三个人,网兜兜住,按倒,保定带圈;紧接着,第二批人抬着箱子进入笼舍,装箱,抬出来,上车出发;一顿操作行云流水,出发!驱车一路驶向目的地,一路上獐子都很安静,以至于我们时不时就回头透过缝隙看看,看到它的头在箱子里面轻快地晃动,精神很好,没有应激也没有害怕,我们的心态也从最初的紧张中慢慢平缓。
在放归路上的獐子,鼓起的褶皱处是它的头
这款运输箱是专业人员特别为獐量身定制的,依据獐的生理特点进行设计,箱底松软,箱体通风透气,箱顶防撞,不会摩擦蹭伤,獐子看不见外面也不至于太害怕,为獐的顺利运输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到了目的地之后,我们抬着箱子选择了一处开阔的地方放下运输箱,确认獐的状态稳定后拉开了运输箱的拉链。
本篇主角獐终于出现~
打开运输箱后,獐子并没有立即飞奔而去,它躲在箱子里好奇地东张西望,观察周围环境。我们屏住呼吸,静静地等待它做出下一步的动作。
入水声音太治愈了!
几分钟过去了,它似乎是确认了周围没有什么安全威胁,这只獐子从运输箱里一跃而出,扑通入水。
这只獐子熟练地从水中游走了,很快就找了个草丛茂密的地方,迅速上岸,跑进了草丛中,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之外。
主角獐游走了~
听着草丛里细细簌簌的声音越来越远,我们也抬着箱子走向了相反的方向,心里默默祝福它,希望它在野外的生活也能够像它入水时一样潇洒肆意。
獐子需要湿地,湿地也需要獐子
放归的地点我们选择了在长江边的湿地。
非本篇主角獐,来源:本土区獐子
这个地方我们之前已经放过了一只獐子,已经在这里生活了快一年的时间,并且生活得很好。我们也一直在对这只獐子活动的情况进行积累和记录,并且尝试分析它的野外行为,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关于它在野外活动的具体情况,同时我们也在对这块栖息地进行评估,所以我们这次选择把这只獐子也放到这里。
非本篇主角獐,来源:本土区獐子
獐子需要湿地,同时湿地需要獐子。食草动物对周围群落的扰动是健康的湿地植物群落形成的重要因素,它们能够维持湿地中的生物多样性,通过取食行为间接影响了其他生物,如昆虫、鸟类和其他小型哺乳动物的分布和数量,形成了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这种多层次的生态网络使得湿地生态系统更加丰富和稳定。如果没有食草动物参与到生态系统里面,这个系统将是不完整的。
非本篇主角獐,来源:本土区獐子
虽然南京的獐子数量其实挺多的,大家在晚上都可以在很多的山上看到野生的獐子,但湿地中的獐子目前来说比较少,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希望獐子能有更多的机会回到湿地。放归和科学研究结合,能够积累更多物种的基础信息,用这些信息支持物种的野外保护,保护更多的个体,那应该是一次更有意义,更符合动物园和救护中心所追求的东西的野生动物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