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黑的夜空低垂,亮亮的繁星追随,虫儿飞,虫儿飞,你在思念谁?”熟悉的歌声响起,我不禁回忆起了故乡的萤火虫。
小时候在农村,我们总会发现有许多提着小灯笼的“小精灵”,潜伏在夜晚的丛林,用微弱却温暖的光芒点缀着周边的美丽,而这便是仲夏夜的精灵——萤火虫。
字典里是这样描述这群“小精灵”的:一种能发光的昆虫,黄褐色,尾部有发光器。
萤火虫尾部的“发光器”中有上千个发光细胞,在发光细胞中含有两类化学物质:一类被称作荧光素,这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另一类被称为荧光素酶,简单来说就是催化剂。荧光素可以在荧光素酶的催化作用下,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将此化学反应中的化学能转化为光能,从而发出荧光。
萤火虫的光不能持久,忽明忽灭,这是因为萤火虫的气管所输送的氧气量并不是恒定的,当氧气充足时,反应剧烈,光亮就强;氧气不充足时,反应缓慢,光亮就会变弱,甚至黯淡无光。
在巴西有一种能发出强光的萤火虫,晚上只要捉来三五只,就足以照亮一张报纸;当地人在树林里漫步,即使不带手电筒,只要跟着成群飞舞的萤火虫走,也能看清林间小道。而墨西哥有一种巨大的萤火虫,它们胸部和腹部有两个发光器,能交替或同时发出绿色和黄色的光,交相辉映,十分好看,当地妇女爱把它点缀在头发间,作为晚间跳舞的装饰品。
萤火虫发光难道只是为了给人类的生活增添色彩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科学研究发现,萤火虫发光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求偶。不同种的萤火虫由于发光的形式不同,绝大多数种类的萤火虫,仅雄虫有发光器,而雌虫无发光器或发光器较不发达。雄虫通过发光吸引异性,雌虫雄虫相互追逐,寻找自己满意的对象。有一种北美洲的雄萤火虫,每隔5.8秒闪光一次,藏在草丛深处的雌虫即以每2.1秒一次频率的闪光做出反应。虽然雌雄之间的荧光没有颜色的区别,但雄萤火虫凭借着闪光频率的不同,就能准确无误地辨别出雌虫,一闪一闪地飞去交配。其二是为了警示。科学家发现,误食萤火虫成虫的蜥蜴会死亡,证明成虫发光除了能够找寻配偶,还有警告其他生物的作用。
人类利用萤火虫的发光行为获得了许多便利。比如,在我国台湾、海南一带,有一种叫牛萤的萤火虫,大小有如蚕蛾,发光亮度像一盏电灯,当地农民把它们捕捉后装进玻璃瓶内,放在稻田里,用来诱杀稻螟等害虫。
萤火虫多栖息在隐藏度高、植物茂盛、湿度相对高的地区,特别是湖边、河边茂盛草丛最为常见。虽说萤火虫对栖息环境要求并不严格,但当前人类活动频繁,城市郊区因为热岛效应存在,夏季气温过于闷热,环境为萤火虫所不喜,大部分区域已经很少能见到萤火虫的踪迹了。化学农药的喷施也是萤火虫数量骤减的一大原因,这不但对萤火虫虫卵、幼虫、成虫造成全方位伤害,也对萤火虫的食物链造成巨大影响。
萤火虫的不断消失预示着人类居住环境不断恶化,保护萤火虫的根本在于保护栖息地,只有保护好栖息地,萤火虫才能漫天飞舞,生态环境才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学生)